鐵馬金戈

第947章連環伏擊戰之長生口伏擊(1/3)

    太行山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北起北京,南到河南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近400餘公裏。

    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就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綿延千裏,百嶺千峰,萬壑溝深。來自山西的許多河流穿過太行山,奔騰向東,自然形成了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穀。

    這些東西向的峽穀,就被稱為“陘”。其中最著名的八個峽穀,古稱太行八陘,成為古代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往來交通的咽喉通道,也很自然成為三省交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

    井陘是八陘中的第五陘。井陘最早是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就在今天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

    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部,冀晉兩省交界處,太行山東麓,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元氏、讚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

    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的井陘,曆來是河北與山西的通衢要衝。作為古代燕趙與秦晉之間的交通要隘,堪稱是控製冀晉兩省的鎖鑰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建以鹹陽為中心通往全國的驛道,其中從山西到河北的驛道就是從井陘通過。

    井陘還是冀晉陝三省物資交流的集散地,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時韓信在此率3萬漢軍大勝20萬趙軍,留下了“背水之戰”這個以少勝多名垂千古的經典戰例。

    除了地理位置重要,井陘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井陘煤田已探明儲量2.5億噸,可開采總量1.65億噸,盛產的主焦煤更是以品質優良享譽中外。

    遠在宋元時期,民間就開始小規模開采,明清以後逐漸開始專業的常年生產。

    1908年清政府和德國合作,創辦井陘礦務局,開始現代化的工業開采。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井陘煤礦的年開采量已經達到70萬噸,僅次於撫順和開灤,是中國第三大煤礦。

    抗戰爆發後,井陘自然就成了日軍在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八年抗戰中日軍從井陘煤礦掠奪走的煤炭就超過800萬噸。

    因此,八路軍挺近華北敵後之後,也將井陘作為打擊和削弱日軍的重要作戰目標。

    1937年11月,國軍抗擊日軍太原失守後,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山西和順縣石拐鎮召開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誌關於創建以太行、太嶽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布置開展廣泛的遊擊戰爭的任務。

    會議之後,一二九師很快就在晉東南和冀西地區建立了抗日武裝和抗日民主政權。

    1938年1月,張浩①因病不能在前線工作,遂回延安,由鄧小平接任第一二九師政治委員。

    2月初,第一二九師在遼縣召開會議,就進一步實行戰略展開、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等工作進行部署。

    隨後,晉冀豫邊區的抗日遊擊戰全麵展開。

    1938年2月18日,為鉗製和打擊向晉南、晉西進攻之敵,配合友軍作戰,八路軍總部命令第一二九師和第三四四旅,向正太鐵路陽泉至井陘段出擊。

    接到命令後,第一二九師首長決定以第七六九團襲擊井陘至陽泉間的敵軍重要據點舊關,誘井陘之敵出援。

    以第三八六旅主力於井陘、舊關間的長生口設伏殲滅該敵。

    以第三四四旅主力襲擊正太鐵路上娘子關至井陘間之敵軍據點。

    2月21日夜,第三八六旅以主力在長生口附近占領伏擊陣地。

    在長征中一直擔任軍委總部警衛任務的華卓然警備師,改編時有了很大的變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