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938章粵軍之笫66軍①(1/3)

    卻說葉媚媚分配在新四軍軍部,軍部幾經轉移,最後在安徽省涇縣的雲嶺地區駐紮下來。

    自從宋波奉命去增援淞滬戰場之後,她心裏一直牽掛著他。

    抗日戰爭中,國軍除了中央軍外,還有很多支地方軍,如西北軍、晉綏軍、川軍、桂軍等等。

    比起知名度很高的一些地方軍來說,廣東的粵軍卻幾乎沒有人提到。

    實際上,粵軍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犧牲,也打出了不少血戰,不論是勝是敗,都應當為人們所了解。

    民國曆史上,粵軍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當年孫中山先生南下廣東,所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就是“援閩粵軍”。

    黃埔軍校組建時,粵軍第1師提供了極大幫助。

    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革命軍最初的8個軍中,有一半也是粵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有著“鐵軍”之稱的第4軍(粵軍第1師擴編)。

    在之後的戰爭中,粵軍分化為三部分,即:張發奎係第4軍,該部後來成了旁係中央軍;在淞滬抗戰的19路軍,該部後來被分化瓦解,各師也被中央軍化;而在北伐前留在廣東的部隊則慢慢演變成為抗戰時的本土粵軍。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廣東地方政權先後經曆了李濟深和陳濟棠統治的時代,直到1936年兩廣事變,陳濟棠的部下餘漢謀投蔣,廣東才算正式聽命於南京國民政府,但其依然保持了相當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1936年兩廣事變後,粵軍也按照國軍番號進行了整編,編成了151師至160師共計10個作戰師。

    這10個師在全麵抗戰時被編為5個軍。其中轄有159師和160師的便是66軍,軍長葉肇,每師為2旅4團製,全軍共計2萬多人。

    全麵抗戰開始後,戰火先在華北燃起,繼而又燒向華東。

    為抗擊日寇侵略,一些內陸地區的軍隊和沿海暫時沒有戰爭威脅的地方軍紛紛出兵開赴前線。

    廣東派出了第66軍和新編的83軍,其中66軍因隻有2個師,還另外加強了1個教導旅。

    當時淞滬會戰的節奏還沒有大亂,國軍也是做了後手準備的。

    如66軍最初的任務是在吳福線布防,此處原本構築有防禦工事的支撐點,但在臨戰時需要挖掘交通壕連通起來,以形成完整的防禦體係。

    所以66軍要在吳福線完成未完工的工事,同時熟悉這些工事及當地地形,準備迎擊敵軍。

    但66軍在9月中旬剛剛抵達吳福線時,作戰方略便發生了變化。

    66軍趕赴淞滬主戰場,而吳福線在10多天後才另調部隊構工,為後來的戰事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66軍抵達淞滬戰場後,在劉行一線布防。

    當時日軍在淞滬一線已經投入了極大的兵力,而且經過一兩個月的作戰,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打法。

    這套打法也很簡單,就是炮兵轟、飛機炸,炸完了,步兵衝。

    上海一帶本就沒有什麽像樣的防禦工事,但部隊又被要求死守,沒有變通餘地,故而戰損極大,常常一個團、一個師在很短時間內就傷亡殆盡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