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922章再過贛江(1/2)

    林欣兒送走了柯黑姑和江竹林的醫療隊,就在羅山大殿上辭別了母親和何郎中,帶著黃金往吉安去。

    往吉安去須先向東走,過贛江經雷公山至新岸縣,在那裏坐火車南下,不用幾個小時即到吉安。

    林欣兒和黃金出了羅山。他們是吃過早飯從羅山大殿上出發的,傍晚時分即到贛江邊。

    贛江,是江西境內比袁水大得多的一條江。它也是江西省最大的一條江。它從南流向北,幾乎穿過了整個江西。

    江西簡稱為“贛”,即是從贛江而來。因此可以說,贛江是江西的像征。

    林欣兒當然不是第一次過贛江。回想起來,最早的一次,應該是那年為躲避北伐軍的剿“匪”,帶著母親去雷公山的雷公庵韓香雲處。

    但是後來她又多次過過贛江,不過是過贛江的時間、地點不同罷了。比較給她留下印象的有兩次:

    一次是第二次攻打長沙後,為了粉碎蔣介石的第一次軍事“圍剿”,林欣兒率領紅四團東渡贛江,離開湘贛根據地,向贛南退卻。

    另一次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毛主席的指揮下粉碎蔣介石第三次反革命“圍剿”,她奉命率紅四團返回湘贛革命根據地,組成湘贛邊獨立支隊,以加強湘贛蘇區的武裝力量,而西渡贛江。

    現在,她又一次佇立贛江邊上,望著莽莽蒼蒼的江麵感慨萬千。

    是啊,屈指算來,她在江西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戰鬥了上十年了,而今卻要離開它,東進抗日。回想起來,往事曆曆在目,竟宛如昨天發生的一般。

    江麵上被血紅的晚霞浸染著,不由使她想起了白居易《暮江吟》裏麵的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林欣兒讀詩史,發現人們對白居易遊覽的那條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長江。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剌史,經襄陽、漢口而至杭州。描寫的是長江的秋景。

    有人說是長安附近的曲江。白居易在京城做官,閑暇時便會在曲江上流連。

    還有人說就是眼前的這條贛江。是說白居易某年遊南嶺經過的贛江。

    也許是故土可親吧,林欣兒很是傾向於贛江一說。當然不僅僅是因為贛江是故鄉的江,還因為贛江的走向。林欣兒覺得很符合白居易筆下的場景。

    林欣兒現在心裏很輕鬆。較之以往各自過贛江都輕鬆。

    這是因為中國四萬萬同胞因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覺醒,更是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國民黨承認共產黨的存在。

    當然,十年前國共的分裂記憶猶新,國共兩黨之間的仇隙太大了。而這種仇隙不是一下子就能消彌得了的。

    更讓人憤慨的便是小日本的入侵,這樣一個撮爾小國,竟敢在中國的大地上撒野,無論從何方麵說,都是可笑的!

    中國有四萬萬同胞,一個人吐一口唾沫,也會把侵略者淹死的。

    中國地大物博,哪是日本那樣的島國所能望其項背?如果我們動員全國的老百姓都起來抗日,讓日本帝國主義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侵略者還不趕緊滾回老家去?

    但是,這隻是主觀上的認識。在客觀上,日本侵略者卻不是那麽好對付的。

    日本侵略者覬覦我們中國由來已久,尤其是近代,日本帝國主義窮兵黷武,在國內提倡武士道精神,實行法西斯教育。

    19世紀末的甲午戰爭②讓日本嚐到了甜頭。可以說今天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正是甲午戰爭的延續和發展。日本帝國主義最終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