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869章八路軍留守兵團(1/3)

    1937年8月,洛川會議後,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中央仍留在陝北。

    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將留駐陝甘寧邊區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炮兵營、輜重營,第一二○師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旅部和第七七○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等邊區部隊,統歸八路軍後方留守處領導和指揮,蕭勁光任主任。

    留守處下轄東、西兩個地區留守處:以神府、靖邊、安定(今長子)、誌丹、膚施(今延安)、甘泉、鄜縣(今富縣)、洛川等縣劃為東地區留守處,陳伯鈞任主任。

    定邊(今定縣)、鹽池(今鹽縣)、環縣、慶陽、合水、正寧、栒邑(今旬邑)、淳化劃為西地區留守處,王宏坤任主任。

    11月,為加強黃河河防,成立五縣(綏德、葭縣、米脂、清澗、吳堡)警備區和神府、兩延(延川、延長)河防司令部,統歸後方留守處指揮。

    12月,除第三八五旅旅部和第七七○團外,其他部隊統一編為警備第一至第八團。

    1939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將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及其所屬地方部隊統歸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指揮。

    8月,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改稱八路軍留守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曹裏懷任參謀長,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成立關中警備司令部。

    10月,第三五九旅從晉察冀邊區返回陝甘寧邊區,擔負綏德警備區防務。

    12月,五縣警備區改編為警備第一旅。

    1941年5至8月,八路軍留守兵團先後進行了兩次整編,整編後下轄第三五八旅、第三五九旅、警備第一旅、關中警備區、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警備第一團、第五團和騎兵團。

    1942年6月,八路軍留守兵團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指揮。

    9月,留守兵團司令部與聯防軍司令部合並,但對外仍保留留守兵團番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隨後成立,共同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抗戰初期,戰略防守階段,正麵戰場上的主力主要以國軍為主,八路軍主要是在敵後建立革命根據地,進行小規模的遊擊戰和山地戰來配合國軍。

    工農紅軍經過整體的整編,八路軍主要包括115師、120師和129師,每一個師之下都分別轄有2個旅,這是八路軍的主要作戰力量,以此來與國軍聯合對抗日軍。

    除此之外,還有一支部隊,被稱作是“禦林軍”,這到底是什麽來頭呢?在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以上所說的八路軍的主力作戰部隊相繼由陝西省三原、富平等地出發,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這些主力部隊的加入使得前線抗日軍隊的壓力大大減小,但是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陝甘寧邊區的軍隊力量就會相對的薄弱,如果敵人來犯,將會有很大的危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