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847章白鹿仙(1/2)

    韓青雲和林鑫兒(胡杏兒)帶著袁尚和燕子順著那條羊腸小道,拾級而上,爬上了白鹿山,來到頂峰白鹿仙庵,見到了庵主宏觀老太。

    宏觀老太已然七十有餘,但耳不聾,眼不花,步履矯健。她尤其有一口細貝般的白牙,一笑,白牙放出白光,使人覺出有一種青春的美感。

    宏觀老太見韓青雲偕同幾位不認識的年青女子,遂揖手合十道:“南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貧僧有失遠迎,罪過!罪過!歡迎各位施主前來。有請、有請。”

    韓青雲因為是熟人熟地,她爽快地說:“大師不必拘禮!這幾位都是我的好姐妹,來貴庵表示自已的虔誠之心的。大師請!”

    幾人進了庵。

    白鹿仙作為寺庵,在淦城乃至整個贛西都是非常有名的。但令人不解的是,仙為道的代名詞,何以與庵掛上了鉤呢?

    大家也許都知道,寺①、廟②、庵③、觀、祠的區別在那裏,但是不知道,其實它們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先說廟。筆者的家鄉以前有座雷公廟,供奉著齊天大聖孫悟空,在附近的十裏八村特別有名,叫做雷公廟大老爺。

    後來重新翻修了,蓋了幾進的院落,可是名字卻改成了雷公寺,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卻與原來有很大的區別。

    廟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叫做宗廟,比如皇家的太廟,宗族的祠堂。

    在古代,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製。《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製建立“家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

    但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雖然民間也叫和尚廟,但是從牌匾來看,單獨的廟則不是供奉佛、菩薩的,而是供奉神靈的,如我們所熟知的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等等。

    廟:世間達聖賢仙逝者,可依律建廟,如孔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真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故稱“廟”,廟通“妙”也。

    通俗來說,廟一般供奉的是本土或者本地的神靈,如關羽、藥王、媽祖、鳴山真君、二郎神等。

    再說寺。

    寺原本是政府機構,比如鴻臚寺、大理寺、太常寺等等。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說文》寺,官舍也。——《三蒼》東漢明帝時,因夜夢金人,大臣說是西方的佛陀,於是派人去西方求經。並由鴻臚寺接待西方來的僧侶,由於是一匹白馬駝經書而來,所以蓋的建築稱為白馬寺。

    後來的比丘僧、比丘尼修建的宗教建築都稱為寺院或者寺廟。

    而在中國,比較出名的有開元寺、白馬寺、靈隱寺、少林寺等名寺古刹。

    如果說廟一般供奉的是本土或者本地的神靈,而寺則供奉的是佛家的大能,如釋迦牟尼、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等等。

    其次說到庵。

    而不對外開放的小寺院則稱之為庵,一般在我們的印象裏庵是比丘尼住的,倒也沒有太大的錯誤。

    因為尼姑住的院落確實不適合對公眾開放。

    但是寺與庵最大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大雄寶殿,隻有修建了大雄寶殿,才有資格稱為寺,否則隻能稱為庵。

    再說到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