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806章餘漢謀其人(1/2)

    在民國雜七雜八的軍閥當中,親信部隊能夠保留到時間最晚,並且職務還能一路晉升,最後還得以善終的,其實隻有一位,那就是現在麵前站著的,這位粵軍出身的餘漢謀①。

    餘漢謀是純正的粵係,廣東肇慶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

    保定軍校第六期堪稱名將如雲,比如薛嶽、張發奎、葉挺、顧祝同等等。所以從資曆上說,餘漢謀起點不低。

    不過早期的餘漢謀仕途並不順暢,加入粵軍後,直到北伐取得決定性勝利的1927年,才是第四軍第11師副師長。

    而那會的張發奎、顧祝同都是軍長,薛嶽和葉挺也都是師長了,一個“副”字差別很大。

    粵軍在陳炯明叛變、許崇智下野之後,其實陷入了一個群龍無首的狀態。

    在張發奎反蔣的過程中,另外一派在陳濟棠的領導下投靠了老蔣,並且在蔣桂戰爭中協助中央軍擊敗了張發奎、李宗仁的聯軍。

    於是陳濟棠得到了廣東的軍政大權,一躍成為“南天王”。

    而餘漢謀正是陳濟棠麾下的骨幹將領,是陳濟棠的左膀右臂。

    到1936年的時候,陳濟棠主要兵力有三個軍,餘漢謀已經是其主力第一軍的軍長。

    但是陳濟棠骨子裏麵仍然是個軍閥,一旦形成事實上的獨霸廣東局麵,便也開始不聽南京政府的招呼。

    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當蔣介石封他為南路軍總司令與紅軍作戰時,他就變得複雜多變起來。他尤其是在堵截紅軍西征的作戰中不願賣力。

    此時的餘漢謀對於曾是兄長般的陳濟棠的所作所為,皆能理解並予以支持。

    不過,俗話說:“紙是包不住火的”。陳濟棠與紅軍“讓路”的事情最終也敗露,因此逐漸又跟老蔣矛盾加深。

    蔣介石為了解決兩廣分庭抗禮的局麵,使盡了各種手腕。到最後借胡漢民之死欲一攬子解決。

    陳濟棠明顯感覺到危險來臨。

    1936年6月1日,陳濟棠聯合白崇禧再次通電反蔣,史稱“兩廣事變”。

    而兩廣事變的走向和解決,是餘漢謀走上政治舞台、脫穎而出的重要節點。

    在日寇步步緊逼的1936年,再搞軍閥內戰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所以兩廣事變遭到各界反對。

    陳濟棠手下的李漢魂等將領幹脆離開部隊到香港,廣東方麵的空軍也被梁幹喬收買而倒戈。

    關鍵時刻,曾經與陳濟棠有過恩仇的餘漢謀也開始動搖。

    蔣介石命令陳誠係統的上官雲相,以妻舅的關係為橋梁,頻頻拉攏餘漢謀倒戈。

    7月7日,餘漢謀在上官雲相陪同下終於飛到南京向老蔣表忠心,兩天後通電宣布倒陳。

    主力第一軍倒戈,則陳濟棠的勢力瞬間土崩瓦解。陳濟棠知大勢已去,隻好宣布下野。這樣就使兩廣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餘漢謀在“兩廣事變”期間立下大功,蔣介石自然要封賞他。

    於是1936年9月,餘漢謀以陸軍中將特加上將銜,擔任第四路軍總指揮和廣東綏靖公署主任,實際替代了陳濟棠在廣東的地位。

    不過餘漢謀的精明之處在於,他雖然有地方軍政實權,卻從不公開違抗蔣介石的命令。

    而對於蔣介石不斷染指廣東政界軍界,他能忍則忍,虛以委蛇。

    還有餘漢謀對於陳濟棠的存餘勢力,采取的不是去陳化,而是溶解化。這使得這些人(或勢力),不僅沒有成為絆腳石,反而能為他所用。

    其實餘漢謀對於胡東太是非常熟悉的。在最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陳濟棠、餘漢謀和胡東太都是好朋友,都是以兄弟相稱。他們來往密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