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784章千古功臣(1/3)

    華北事變後,黨中央發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

    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鑒於當時蔣介石還沒有明確的抗日表示,並且正繼續加緊對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進行“追剿”,所以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針是“抗日反蔣”。

    隨著日本侵略華北程度的加深,國民黨政府同日本的矛盾越來越深,對於中日之間的外交談判,蔣介石不再親自參與,對日立場有所趨硬。

    而對共產黨的態度有所趨緩,國共兩黨先後在上海、南京、莫斯科等地秘密地進行了接觸。

    同時,黨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上層和下層相結合的方式,傾注很大精力對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

    東北軍是張學良的部隊,九一八事變後退入關內,1935年被蔣介石調到陝甘一帶“圍剿”紅軍。

    第十七路軍的總指揮是楊虎城,他還擔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是一位具有民族意識、主張抗日的愛國將領。

    毛主席、周恩來等領導人親自致信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停止內戰的政治主張。

    中央專門成立了東北軍工作委員會,還派劉鼎任東北軍代表常駐西安。

    此外,共產黨還開展了許多下層統一戰線工作。

    與這種變化相對應的是共產黨統一戰線方針的逐步改變。

    1936年5月5日,毛澤東、朱德聯名發出的《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中,沒有再提“討蔣”“反蔣”等口號,專談“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而且將舊稱“蔣賊”改為“蔣氏”,一字之差在全國社會各界產生巨大反響。

    5月31日,沈鈞儒、鄒韜奮等人在上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製定了《抗日救國初步政策》,並發表聲明,響應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8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致國民黨書,再次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組成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

    到了9月1日,中共中央向黨內發出關於逼蔣抗日的指示中,明確指出:“目前中國的主要敵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

    “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

    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方針已經完成了轉變。

    經過多方努力,紅軍同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之間,實際上停止了敵對狀態,在西北地區形成了“三位一體”新局麵。

    這種局麵甚是奇特:雙方默契地和平共處,即便前方發生了象征性摩擦戰鬥,後方集市上雙方的采購人員仍相互打著招呼。

    紅軍劇團還可以去白區演出,當演出話劇《亡國恨》的時候,台下的東北軍官兵哭成一片。

    讓東北軍打紅軍,是蔣介石自認為“一箭雙雕”的得意之筆。但西北地區“三位一體”局麵的形成,讓他大為失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