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657章鐵流後衛紅五軍團(1/2)

    紅五軍團不僅有“雄師鐵軍”的稱號,還有“鐵流後衛”的稱號。

    這是因為自長途轉戰始,紅五軍團擔任的都是整個紅軍部隊的後衛。

    戰鬥早已在衝鋒號開始前打響,宿營是戰鬥的一部分,行軍是戰鬥是一部分。

    所謂神兵天降,無非就是行軍的效果達到了敵手想都不敢想的地步,出現在了一切預料之外。

    而在一切行軍當中,有一個最難的選項,那就是斷後之旅。

    自從接受了全軍的總後衛任務之後,一路上,紅五軍團竭盡全力阻擊數倍於己的追兵,不顧麵臨與主力失去聯係,甚至全軍覆滅的危險,多次擊退並遲滯了國民黨軍隊的行動,保證了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的安全。

    這就是被稱為“雄師鐵軍”、“鐵流後衛”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

    三國裏,諸葛孔明遁去,司馬懿隻看到了蜀軍的營盤,不由得感慨說:此天下奇才,吾不如也。會看的碰到了會幹的,司馬懿看到了什麽?紮實。

    沒有揮淚斬馬謖,就顯不出常勝將軍趙雲的厲害。

    斷後,比拚的是防守藝術,多數情況下均是以少敵多。而在這種情況下,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彈盡糧絕,也要堅守至最後一秒,流盡最後一滴血。

    紅五軍團自誕生伊始,就開啟了“悲壯”的命運之程。他們始終被任命“苦差事”,始終被“斷後”。但,再苦、再難、再險,他們從來沒有過任何怨言。

    “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

    麵對如此巨大的犧牲和死亡,若是換做其他一支什麽軍隊,都會在這種犧性和死亡麵前沉淪。

    然而長征伊始的艱難,導致整個紅軍隊伍迅速減員,但卻依然沒有阻止這個曾是國民黨一個整建製軍加入當時弱小的紅軍,並義無反顧繼續前進的腳步。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的驕傲,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驕傲,更是中國共產黨的驕傲。

    1931年12月,趙博生、董振堂等領導寧都起義並獲得成功,起義軍共1.7萬人,當時紅軍也不過3萬餘人。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選擇了長征,而紅五軍團全程作為斷後後衛部隊。

    紅軍第五軍團是由寧都起義的原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改編而成,原是馮玉祥部隊。中央軍委十分重視這支有生力量。

    起義成功後,中央軍委當即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總指揮為季振同(26路軍旅長),副總指揮為董振堂,政委為蕭勁光。

    湘江戰役既是長征第一戰,也是他們參加的最為激烈、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

    為確保中央紅軍主力順利渡過湘江,軍團長董振堂臨危受命,率部同蜂擁而至的敵人殊死激戰,出色完成“血拚”任務。

    雖然,負責殿後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被敵軍阻隔在湘江以東,陷入重重包圍。

    雖然,為掩護黨中央主力部隊,麵對4個師的敵人孤軍作戰,紅三十四師6000多名官兵幾乎全部犧牲,裏麵年齡最大的二十幾歲,最小的十幾歲。

    “一個師六千多名將士,僅有一千多人統計到姓名。”

    後人感歎紅五軍團紅三十四師的悲慘結局,更感歎他們由此而長存於世的浩然正氣!

    其實最初,由於舊軍隊習氣和作風根深蒂固,以及國民黨的反動宣傳影響,這支部隊也曾出現逃跑事件。

    這讓從蘇聯留學回來的蕭勁光犯了愁:是否以武力解決逃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