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603章 瀘沽分兵(1/2)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鎮的“結盟新寨”中,住著一群可愛的彝族人民。

    每逢傍晚時分,寨子裏頭的每家每戶都開始忙活晚飯,嫋嫋的炊煙升起,把人帶回到當地流傳甚廣的一段曆史故事中。

    1935年5月22日,以劉伯承為首的工農紅軍隊伍途徑此地,在經過數日的相處後,與彝族頭領小葉丹在彝海畔歃血為盟。

    這段故事不僅是長征中民族政策做得好的佐證,同時也是軍民一家親的寶貴記憶。

    紅軍長征走向了勝利,彝族頭領小葉丹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小葉丹是1894年生人,原名果基約達,出身於貴族家庭。

    他的父母共生育了六個兒子,他在家排行老四。

    因自幼善交際、講義氣,為人更是豪爽不已,他逐漸聞名於鄉裏。

    再加上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法律與典故無一不通,小小年紀就成為了家族裏極有威望的人,掌握了統領彝族果基家支的大權,被“冕寧”一帶的民眾視作是“善於辭令的尊者”。

    當時,相比於其他家支領袖來說,他太過於年輕,如果光是稱呼他為葉丹,似乎不太妥當,所以,就在原有的稱呼前加了一個小字。

    彝族常年在涼山附近居住活動,是駐地軍閥最擔心的一大敵手。

    族群內部,實力最強勁的當屬老伍家,再就是羅洪家與果基家分庭抗禮,而羅洪家被敵軍蠱惑了,與紅軍站在對立麵,此為故事的第一大背景。

    紅軍1935年5月中旬,渡過了金沙江後,朝著大渡河方向前進。

    如果要在短期內甩開追尾之敵,又不讓蔣介石“守株待兔”的陰謀得逞,隻能繞過20萬重兵把守的寧雅正道,選擇另一條路,也就是穿越彝族區抵達大渡河。

    蔣介石知道,紅軍一定會選擇第二條路走。

    但蔣介石心裏同時也非常清楚,彝族的勢力不容小覷,不是輕易對付得了的。

    更何況,彝族人民世代守護著那片土地,有一定的占有欲,是不會讓外人輕易入侵進去的。

    不管來者到底是何居心,一開始肯定都討不到好果子吃。

    果不其然,紅軍行至西昌後,接到了電報,知道了蔣介石己在公路上設伏一事,當即決定改道冕寧,再去安順場。

    走在冕寧的街道上,家家戶戶大門緊閉,縣長聽到紅軍要來的消息,早早的收拾了行囊跑路了;地方軍閥也不知藏到哪裏去了,沒了影子。

    隻剩下一些官太太們被捍衛地盤的彝族人扒光了衣服,紅軍看到了之後,便把多餘的衣服捐贈給了她們。

    在進入彝區後,紅軍竟然也遭遇了同樣的事。打頭陣的工兵連被不知從哪來的一群小姑娘扒了個精光。

    所有戰士一絲不掛。但他們又不能發作,劉伯承在進入彝區前就宣布了紀律了,所以隻有在原地等著後方部隊的支援。

    所幸,紅軍中有一位彝族的通信員小劉,借用本地人非常信奉的一位神仙——觀音菩薩金魚池裏的下凡清妖的蛤蟆精李大將軍,把這群小姑娘嚇跑了。

    之後,紅軍繼續前進,結果又被數以萬計的彝人包圍在了一座小山包上。

    戰士們仍然不敢輕舉妄動。但彝人也不敢上前。雙方一直保持著1000米左右的距離,僵持不下。

    事情的拐點還是那位彝族通信兵小劉。

    他知道彝族的內部糾葛,也知道幾大家族之間的暗流洶湧。於是在紅軍被圍困時,他向工兵營營長王耀南匯報這一訊息。

    根據小劉提供的情況,王耀南知道了,隻要幫助果基家對抗另外兩個家族,鞏固果基家的勢力,紅軍就可以順利渡過難關。

    隨後,王耀南帶著小劉立即去見了司令員劉伯承,將情況一一說明清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