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544章 浴血鬆毛嶺②(1/2)

    葉媚媚被調入的紅二十四師,雖然組建時間不長,卻有著光輝的戰鬥曆史。

    而浴血鬆毛嶺就是最好的證明。

    鬆毛嶺戰役是長征前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在閩的最後一戰,也是異常慘烈的一戰。

    這一戰,萬餘名無名紅軍戰士身死鬆毛嶺,為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贏得寶貴時間。

    為紀念此場戰役和銘記朱毛紅軍與當地百姓軍民深情,紅九軍團將“鬆毛嶺”改名為“朱毛嶺”,指揮所駐地“郭公寨”改名為“郭姆寨”。

    曾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紅色小上海”的長汀,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都——江西瑞金的東大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934年8月中旬,蔣介石命令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轄李玉堂第三師、李延年第九師、李默庵第十師、宋希濂第三十六師、陳明仁第八十師、劉戡第八十三師等6個師和炮兵一個團向長汀縣的東大門——鬆毛嶺逼進。於是,長汀縣鬆毛嶺戰役千鈞一發。

    1934年9月1日和9月3日在連城縣溫坊村(現連城縣朋口鎮文坊村),中國工農紅軍首先殲敵4000多人,為鬆毛嶺保衛戰注上濃重一筆。

    因國民黨軍在溫坊失敗,蔣介石極為惱怒,把從溫坊戰役逃回去的旅長許永相槍決,師長李玉堂也由中將降為上校。

    又調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取代蔣鼎文加強東路軍指揮力量,並重新調整進攻部署。

    調整後的部署為:第三十六師主攻白葉洋嶺主峰,第十師、第八十三師協同進攻。

    第三師損兵較大,改派築碉堡修路。

    此外,蔣介石唯恐炮兵第五團難以摧毀紅軍的陣地工事,同意顧祝同請求的從江西南昌派幾十架德製“黑寡婦”轟炸機、戰鬥機前去助戰。

    1934年9月27日上午6時,負責攻擊任務的敵第三十六師第一○八旅主攻白葉洋嶺,敵一○六旅擔任右翼警戒並協助攻擊。

    7時,敵炮兵向紅軍陣地轟擊,1個小時以後,從南昌飛來的6架飛機轟炸紅軍主陣地,隨後又有9架飛機對白葉洋嶺輪番投擲大批重磅炸彈。

    在飛機和大炮掩護下,敵人向白葉洋嶺發起一次又一次輪番進攻。

    紅軍憑著步槍、機槍和手榴彈等輕武器,冒著敵人的炮火,大量殺傷靠近陣地的敵人。

    成千上萬的敵軍象蝗蟲一樣蜂擁衝上山峰,英勇的紅軍指戰員在陣地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

    白葉洋嶺上,硝煙滾滾,喊殺之聲一次次響徹雲霄。

    敵人一批批擁上來,紅軍戰士用刺刀和石塊把他們一次又一次打下去。

    在這些英雄的紅軍隊伍中,就有紅獨立二十四師。

    1934年3月,紅軍獨立第二十四師成立,初始直屬中革軍委,師長周建屏、政治委員黎林(後楊英)。

    獨立第二十四師下轄第七十團(團長彭金標,政治委員黎林兼)、第七十一團(團長不詳,政治委員鍾旭,後黃金山)、第七十二團(團長政委不詳)。

    8月上旬,鬆毛嶺保衛戰前夕,師長周建屏、政治委員楊英已經悄悄率領部隊在中央蘇區東大門———鬆毛嶺北段的朱鬃嶺、橋下、肖坊一帶構築工事,以阻擊敵人前進。

    鬆毛嶺保衛戰開始前,我軍在汀州的防禦部隊兵力隻有4個師。

    即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所屬第一師(師長李聚奎、政委黃甦)、第二師(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

    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所屬第三師(師長羅炳輝兼任、政委劉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