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497章 血戰湘江②(1/3)

    中央紅軍在進行湘江戰役之前,連續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三道封鎖線,基本上比較順利。

    不過盡管沒有打大仗、硬仗,但長途急行軍,加上氣候漸冷和水土不適等,也使紅軍減員不少。

    有資料表明:第一次突圍減員3700餘人,第二次突圍減員9700餘人,第三次突圍減員8600餘人,共減員2.2萬餘人。

    這就是說,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實際兵力,不再是出發時的8萬多,而隻有6.4萬人左右。

    紅軍接連突破三道封鎖線,使蔣介石既對粵軍和湘軍的不力十分惱火,又增強了一定要將紅軍聚殲於湘江以東、湘桂邊界以西的桂東北地區的企圖。

    於是蔣介石下達死命令,讓湘桂軍出死力,配合中央軍,憑借所謂湘江“天塹”,築構更加堅固的第四道封鎖線。

    還在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之前,蔣介石已判明紅軍南進突圍的戰略意圖,並非真要占據湘粵桂邊境,而是沿紅六軍團路線經桂東北去湘西北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

    蔣介石很害怕這兩支紅軍會合後在湖南重建根據地,將湘鄂川黔的蘇區連為一體,形成更大的紅色區域。

    在紅軍還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蔣介石就任命老牌反共健將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中央軍嫡係薛嶽為“前敵總指揮”,統領湘、粵、桂軍和中央軍,共26個整師、30餘萬兵力,全力“圍殲”紅軍。

    蔣介石的“圍殲”計劃,是憑借兩道天然屏障,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堵截紅軍於瀟水以東地區,在寧遠的天堂圩與道縣間進行合擊。

    此一步驟若難實現,第二步,則是聚集各路大軍,阻截紅軍於桂東北湘江以東地區,在湘江之濱聚而殲之。

    中央紅軍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後繼續西進,先頭部隊長途奔襲,於1934年11月22日占領瀟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縣。

    攻下道縣後,紅軍先頭部隊繼續攻擊前進,於24日又攻克江華水口圩。

    25日,紅軍大部從湘南道縣與水口間渡過瀟水。這樣,蔣介石“圍殲”紅軍的第一步就泡湯了。

    蔣介石的第一步計劃落空後,遂嚴令桂、湘兩軍按原定計劃,對已過瀟水的紅軍先頭部隊進行夾擊,對未過瀟水的紅軍餘部進行堵截,務必全殲紅軍於湘江以東。

    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又一次為紅軍所識破。中央紅軍突破蔣介石第二步計劃的進軍從11月25日開始。

    當日下午,中革軍委正式下達從湘南進軍桂東北湘江的作戰命令,指示紅軍各部分四路縱隊從多個地段強渡湘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