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478章 於都河畔(1/2)

    華卓然的軍委直屬隊已經不叫警備師了。他的三個團分別叫一支隊,二支隊,三支隊。其中一、二支隊隸屬於軍委一縱隊(即紅星縱隊)、三支隊隸屬於軍委二縱隊(即紅章縱隊)。

    長征的一切準備工作全都聽命於轉移前才組成的中央“三人團“(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的安排。

    由於周恩來隻負責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實施,實際上是博古、李德說了算。

    如不讓瞿秋白參加長征,就是博古決定的。雖然決定是博古、李德作出的,命令還得用中革軍委的名義發出。

    1934年10月10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項英發布命令,將軍委總司令部及其直屬隊組織第一野戰縱隊,與主力紅軍組成野戰軍共同行動,並規定第一縱隊各梯隊人於當晚18時出發。

    華卓然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隨第一野戰縱隊行動。他給縱隊每個梯隊都派出了保衛部隊。

    華卓然雖然在第一縱隊,但他交待甘燦和周大興,一定要保護好毛主席的安全(毛主席本來安排在第一縱隊,臨出發時又改在第二縱隊,而且是第三梯隊。)還是在瑞金出發到於都來集結的時候,黃昏的霧靄籠罩著紅都瑞金。懷著失落和迷惘,人們踏上萬裏長征的征途。

    革命老人林伯渠寫給摯友何叔衡的一首贈別詩,很能反映人們當時的心情。詩中寫道:

    去留心緒都嫌重,風雨荒雞盼早鳴。

    贈我綈袍無限意,殷勤握手別梅坑。

    按照計劃,撤退時紅一、紅九軍團任左翼,紅三、紅八軍團任右翼,紅五軍團為後衛,軍委縱隊居中。

    整個轉移猶如抬著轎子大搬家。軍委縱隊又分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別以“紅星“、“紅章“作代號。

    第一縱隊是黨和紅軍的首腦機關,最高“三人團“的博古、李德、周恩來,總司令朱德,隨該隊行動。

    第二縱隊有毛主席、張聞天、王稼祥等,主要由黨中央和政府機關人員組成,所以又被稱為“中央隊“。

    毛主席是從於都出發的。10月15日,他還出席了在縣城謝家祠堂召開的贛南省、縣、區三級幹部會,並在會上講了話。

    18日晚,秋風蕭瑟,河水嗚咽。月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清輝,顯得慘淡。

    毛主席眼含熱淚,走過用於都百姓獻出的門板搭起的浮橋,加入了中央縱隊的長征隊伍。

    天色將明,毛主席走到安遠、信豐間的新田,感慨萬千對身邊的戰士們說了一句話:“從現在起,我們就走出中央蘇區啦!“毛主席的這句話飽含著對這塊他親手創建的根據地的依依惜別情。但到底去哪裏,他也不知道。

    轉移出發前,毛主席得知張聞天對“三人團“將政治局委員分散到各軍團的決定不滿,於是向“三人團“建議,轉移時將他與張聞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得到同意。

    這樣毛主席就與王稼祥、張聞天走在了一起。

    林彪和紅一軍團的出動,比毛主席還晚了一天。

    他們是16日離開瑞金以西的寬田、嶺背,跨過於都河,踏上長征之途的。

    自從跟毛主席下井岡山開始,林彪在這塊紅土地上戰鬥了六個年頭,此刻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由於毛主席是隨中央縱隊行進,而林彪率一軍團在前麵開路,直到遵義會議之前,兩人很少有機會見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