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426章 乞丐(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當國民黨方麵製訂出持久消耗的作戰方針時,其所依恃、針對的即為中共作戰資源的短缺。

    應該說,這確實擊中了中共反“圍剿”作戰的弱點。作為被迫麵對戰略決戰的一方,中共在作戰資源上遠遠無法和國民黨抗衡。

    中共自己承認:“照物質上的力量比較起來,白軍真可以兩三個月‘蕩平赤匪’。”

    當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封鎖,被迫退入蘇區基本區域進行保衛戰時,這一弱點更暴露無遺。

    長期從事後勤工作的紅軍將領總結道:“根據地人民竭盡全力,也不能保證及時供應,這也是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之一。”

    中央蘇區是人民革命的產物,民眾的支持和蘇區的存亡息息相關。

    不可否認,通過土地革命和一係列的社會革命措施,中共在中央蘇區獲得了相當高的支持度。

    但是,1933年前後“左”傾領導人在蘇區中央逐漸掌握控製權,推行一係列過左的社會、政治、經濟政策,這些政策相當程度上損害了中共政權與民眾間的關係,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中共對民眾這一政治資源的擁有和發展。

    加上中共在早期政權建設過程中經驗不足,行政體製和監督機製不健全,在初期理想主義的熱情消退後,各級政權中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現象滋生,也影響到了中共政治力量的發揮。

    這些問題在軍事緊張的特殊形勢下,更進一步被暴露和放大。

    綜上所述,第五次“圍剿”與反“圍剿”中,國共雙方的成敗得失有著多方麵的原因。

    國民黨方麵有針對性地製訂戰略、戰術並堅決加以貫徹,是其獲勝的主要原因。

    而蘇區物質、人力、政治資源的短缺與破壞則是中共在這場持久消耗戰中遇到的難以逾越的陷阱。

    應該說,在內外環境較為穩定、國民黨已經逐漸實現對中心區控製的背景下,因著國民黨政權內部衝突得以發展壯大的紅軍及根據地,繼續在國民黨政權中心區域附近生存已經十分艱難。

    而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國共雙方力量在多種因素製約下形成的此消彼長局麵,更加劇了中共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長征進行戰略大轉移以開辟新的生存區域,可以說是中共尋求繼續生存、發展的必然之舉。

    在紅軍的多次反“圍剿”中,第五次反“圍剿”曆經時間最長,紅軍損失最大,教訓最深刻。

    總之,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以及稍後的湘江之戰的失敗,給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中國革命幾乎造成滅頂之災,說是一場“浩劫”一點也不為過。

    此次反圍剿,持續1年之久,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

    但由於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於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長征。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