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421章 對決(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這是在一片樹林中,建造的一座具有蘇維埃共和國標誌的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

    人們把這座大禮堂稱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前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此召開。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搬遷到沙洲壩後,為召開“二蘇大會”,決定在沙洲壩老茶亭村的樹林中,建造一棟規模大,造型美,具有蘇維埃共和國標誌的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

    大禮堂由“二蘇大會”準備委員會監造,錢壯飛擔任圖紙設計,總務廳主任袁福欽組織實施,並在江西和福建各選調了200多名技術人員和建築工人擔任大禮堂的具體施工任務。

    大禮堂由8月1日動工興建,中央政府毛主席經常到工地慰問工人。

    每次見毛主席來,工人們都會說:“這是我們自己選出的代表開會的地方,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會按時間、保質量把大禮堂建好。”

    果然隻用了4個月時間,一座宏偉的建築拔地而起。

    大禮堂整個外形非常別致,從空中往下看,就象一頂紅軍的八角帽。

    當時整個建築用了48根木柱,這些木柱都是原有的大樹,為防止被敵人空軍發現,樹頂上的枝葉都還保留著,是很有創意的。

    這個大禮堂做得很大,樓上樓下可容2000餘人。

    它有三個特點:一是門多,便於疏散,在這四周共有17道門;二是視線好,無論坐在大廳內的哪個位置,都可以看見主席台;三是回音效果佳,不用麥克風,可以清晰聽到台上的講話。

    另外,在禮堂的北側10米處,還修築了一個回字形防空洞,可容上千人。這顯然是為預防敵機轟炸特意設計的。

    在大禮堂的門首上方,還嵌著黃亞光書寫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17個楷書大字和他設計的地球儀圖案。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大禮堂內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693人,候補代表83人,旁聽代表1500人左右,每個代表都領到兩本油印小冊子,那就是毛主席寫的《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

    在會上,毛主席致了開幕詞,並作了中央政府兩年來的工作報告。

    大會討論和通過了“憲法大綱”、“蘇維埃建設”、“紅軍建設”、“經濟建設”等決議案以及關於國徽、國旗、軍旗的決定。

    大會選舉毛澤東、項英、張聞天等175人為中央執行委員,候補委員36人。

    2月1日,“二蘇大會”勝利閉幕。

    2月3日,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禮堂召開,會上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最高執行委員會主席,選舉張聞天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人民委員會的組成部門在原有九部一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國民經濟和糧食人民委員部。

    此外,大禮堂內還召開過許多重要會議,如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紅軍家屬代表大會等。

    紅軍主力長征後,“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東路軍第10師、第36師占領瑞金,並把大禮堂拆毀①。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①大禮堂於1956年重新修建,室內陳列的是“二蘇大會”曆史場麵複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