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413章 阻敵增援(1/2)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粉碎國民黨軍對中國工農紅軍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的第四次“圍剿”的戰役。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指揮這次“圍剿”。

    決定采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麵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

    其部署是:以第18軍軍長陳誠指揮的蔣介石嫡係部隊12個師為中路軍,擔任“主剿”任務。

    蔡廷鍇指揮的第19路軍和駐福建省部隊共6個師又1個旅為左路軍,擔任閩西、贛南地區的“清剿”。

    粵軍第1軍軍長餘漢謀指揮的廣東省部隊6個師又1個旅為右路軍,擔任贛南、粵北地區的“清剿”。

    左右兩路軍策應中路軍行動。

    第23師為總預備隊。

    另有4個師又2個旅分布在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守備。

    第3、第4航空隊以南昌為基地,支援作戰。

    中路軍約70個團16萬人,編成3個縱隊。

    第1縱隊指揮第11、第52、第59師,向宜黃、棠陰地區集中。

    第2縱隊指揮第10、第14、第27(後任守備)、第90師,向臨川(今撫州)、龍骨渡地區集中。

    第3縱隊指揮第5、第6、第9、第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並以一部出資溪。

    第43師為預備隊。

    2月上旬,紅一方麵軍約7萬人,在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指揮下,主力活動於黎川地區。

    當時,中共臨時中央和中共蘇區中央局提出,在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時,實行進攻作戰,擊潰國民黨軍。

    命令紅一方麵軍首先圍攻南城和南豐。

    2月9日,紅軍開始向南豐地區開進。

    南豐城為撫河戰線國民黨軍進攻中央蘇區的重要據點,有5個團防守。

    12日晚,紅軍第3、第5軍團各一部向南豐城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戰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禦。

    戰鬥中,紅3軍團第3師師長彭鼇犧牲。

    陳誠獲悉紅軍圍攻南豐後,令守軍第8師據城固守,同時急令駐南城的第24師馳援,令中路軍各縱隊迅速向南挺進,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

    周恩來、朱德發覺南城國民黨軍增援,當即決定改強攻南豐為佯攻,主力轉移至南豐、裏塔圩以西地區,準備打援。

    22日,紅一方麵軍獲悉中路軍第1縱隊準備由宜黃、樂安地區增援南豐,第2縱隊主力集中於南城,企圖在第3縱隊策應下,與紅軍在南豐地區決戰。

    周恩來、朱德鑒於國民黨軍兵力密集,打援無勝利把握,在南豐地區與之決戰更為不利,遂決定撤圍南豐,誘敵深入蘇區。

    周恩來、朱德以紅11軍偽裝成主力,由新豐和裏塔圩之間東渡撫河,將中路軍第2、第3縱隊向黎川方向吸引。

    方麵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廣昌以西的東韶、洛口、南團、吳村地區隱蔽待機。

    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所迷惑,以為紅軍主力撤回黎川地區,遂以第1縱隊於宜黃以南地區集中,然後出廣昌、寧都,堵截紅軍歸路。

    又以第2縱隊由南城、南豐出康都,側擊黎川、建寧。

    第3縱隊由金溪地區南下,從正麵向黎川方向進攻,企圖合擊紅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