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周做天子

第1304章 科技展的意義(1/2)

    王都。

    周建國與東野西伯舉辦了一場,王都科技展。

    這次的科技展上,其實都是各個學宮還有民間奇人異士做的些小發明,小裝置。

    這是周建國早就在宣傳與籌備的。

    科技展的目的自然是挖掘民間的一些奇思妙想與奇人異士。

    還有就是為了尋找一些天才型的孩子。

    人類的頂尖科技與理論大部分都是少年與青年完成的,這也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哪怕是牛頓,愛因斯坦,他們雖然長壽,但是他們的重要學術貢獻都是青年時期完成的。

    還有曆史上在電氣方麵,電磁方麵的開創者,基本都是十幾歲甚至二十歲就已經揚名立萬了。

    推動人類數學取得巨大進步的伽羅瓦,十幾歲的時候就解決了不少數學大家一輩子都沒有解開的數學難題,一下子轟動世界。

    可是他去世時年僅二十一歲,雖然去世的早但也已經留下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學術成果。

    說白了,人才是可以培養的。

    但是這種引領人類前進的天才,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天生的。

    教育可以培養出人才,但是培養不出天才,天才是天生就被賦予了推動人類進步的使命。

    所以周建國也讓各個學派,各個學宮非常在意年輕學子。

    提供科技展,也是給一些隱藏的小能手提供一個絕佳的舞台。

    我們曆史上也有許多,幾歲就展現出才華的天才。

    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初四傑王勃,六歲能文,下筆流暢,過目不忘,被讚為“神童”。

    九歲的時侯,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的時候時,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

    被貶之時在路上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天下第一文,《滕王閣序》。

    王勃去世的時候,也就年僅二十幾歲,但是他人生的每一步都極其輝煌。

    這也足以說明,我們的曆史上不缺乏頂尖神通與天才,隻是都被不重視科技的統治者限製在了舞文弄墨裏麵。

    要是王勃這種智商學習理工科,也必然會成為一代大科學家,可是我們這方麵的確點錯了技能點。

    周建國也明白,這也是慶克非常不希望大一統的原因之一。

    可是周建國更加清楚,所有的文明都有他的優點與缺點,而我們的文明有我們的使命。

    周建國穿越的那個時代,我們的文明已經充分吸收了各個文明的優點,因為我們這個文明沒有真正的排他性。

    我們是實用主義者,哪個能用就拿過來,哪個不適合我們,就直接拋棄。

    我們不給別人強行洗腦,我們隻同化。

    所以周建國才會如此清晰,我們的文明可以暫時落後,但是不可能永遠落後。

    西方那套文明最終隻會成為我們文明的一部分而存在。

    我們是要吸收他的好的地方,摒棄他野蠻的地方。

    而不是盲目的要成為他,這是周建國與慶克的本質區別。

    周建國的科技展,就是要挖掘與影響更年輕的孩子們。

    如果能遇到天才般的孩子,那就立刻吸收進來,進行定向教育。

    影響更多的孩子對科技類的東西產生興趣,讓他們努力成為這方麵的人才。

    這場科技展也是為這個時代的科技樹立一個裏程碑意義的東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