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第249章 「臨水城」保衛戰3(1/2)

    古板大王控製的大頭蟻東北部地區,是相對比較偏僻貧瘠的地區。

    與對岸不同,大河對岸的鋪道蟻蠻國境內,大河沿岸是肥沃的土地,出產豐富。而大河的南岸卻是以岩石灘塗為主,雜草叢生,出產較少。隻有「臨水城」附近稍微豐饒一些,所以每年鋪道蟻蠻國的南征都要先攻克「臨水城」作為基地。

    因為貧瘠,東北地區的這十七座副巢大多都是中小規模都副巢,蟻口加在一起也就六七萬左右,現在四萬最精壯的螞蟻都被拉入了古板大王的軍隊,這個軍民比例約為2:3,放在人類世界,已經都不隻是涸澤而漁了,簡直是聞所未聞。

    相比較之下,人類世界的軍民比例要低得多,往往低於1:100,上限是1:6,極端情況下也不超過1:3。

    僅以常備軍計,中國明朝的時候是1:200左右;清朝開國時期大約有一億人口,軍力為二十萬八旗軍和六十萬綠營兵,軍民比例大約為1:100;而到了清末,不算臨時募兵,正規軍大約還是這個數目,可人口已經有四億,軍民比1:400。

    一般而言,封建製度的國家,經濟越發達軍民比例越小。這是因為社會製度發展會促進社會分工,非農業人口會不斷增長。而古代的軍隊招兵不僅需要大量資源供應,還會影響經濟生產進而影響賦稅。

    簡單計算一下可以發現,1個正規軍人起碼要配1個後勤人員,起碼要1個平民勞作供應這兩人的吃穿用度,算是3個壯丁,所以1:3是軍民比例的極限。考慮到國家的其他賦稅需要,1:6就是一個實際上的極限。

    而古典****國家和遊牧民族由於是“全民皆兵”,才能夠接近1:3的極限比例。

    古希臘城邦雅典能做到全民皆兵,因為雅典人主要賦稅來源是海洋貿易和銀礦開采,賦稅收益較農業高的多。雅典人沒有多少常備軍,他們的公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職業軍人,雅典獨立的根本保證就是所有公民保衛國家。但這也不意味著其軍民比例就是1:1,不考慮公民平時並不脫產的因素,就單純把全部公民都計入軍隊,我們也會發現,古雅典有著大量非公民的奴隸和外國人,他們從事生產卻不能當兵,所以古雅典的戰時軍民比例也不會高於1:3。

    古雅典的這種公民兵製度不隻是古希臘獨有,秦朝這個中國最早的統一的封建王朝也實行過,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也幾乎都是這種耕戰結合的政策。

    所以先秦時期,創造了長期高軍民比例的極限。以當時各諸侯國數百萬的人口規模,動不動就是數十萬大軍間的決戰,軍民比例可想而知。

    但這種高比例無法持久,秦朝滅亡也和關中子弟全當兵了,國家賦稅枯竭有關。

    最終,在東西方曆史中,這種古典的“全民皆兵”最終都被少數常備軍所取代。對此,阿徹·瓊斯在《西方戰爭藝術》一書中有分析:

    “一個國家(民族)武裝部隊的規模則依其人口和生產力的規模而定。在古代,大多數人口都是從事農業生產,以供養他們自己,並生產一些剩餘供給隻占人口很少一部分的商人、工匠、僧侶和官員。這樣一個生產力低下的社會,隻能保持一支占人口很小比例的武裝。即使當國家已經有了長足發展的貨幣經濟時,原始的稅收、財政和銀行係統仍難以使貨幣快速增長。隻是到了相對現代化的時代,政府才有了稅收、微小的儲備銀行和貨幣鑄造,才能夠轉移占國家產值較大比例的財力支持戰爭。在古代,甚至這些機構也不能籌措多少財力,因為那麽多的人僅能維持生存水平,所以沒有什麽剩餘用於戰爭。即使是政治、經濟比較發達的羅馬帝國,也隻能保持少於其人口數量1%的武裝部隊。33小說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