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陽左胖子

774水母爆發的原因(1/2)

    先進的探測設備對水母不起作用,所以,我國研究人員對水母的調查過程也是困難曲折的。

    科研人員隻能乘坐船隻,每隔兩個月就出海一次,用肉眼觀察以及漁網捕撈等原始手段對水母進行研究。

    我國科研人員對水母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是在2011年。

    2011年7月21日,研究人員出航考察了膠州灣。

    膠州灣位於山東半島的南部,是一個麵積為390平方公裏的扇形海灣,那次考察研究人員在膠州灣的三個點投放了漁網。

    投放漁網後,科研船一路前進,每行進一分鍾,就有四五隻水母悄無聲息地出現在船邊上,其中就有霞水母和巨大的沙海蜇。

    可每當大家用簡單的撈網去捕撈時,網往往還沒靠近,水母就溜掉了。

    水母雖然沒有大腦,但每個水母的扇部邊緣,都分布著它們最靈敏的感覺器官,這些感覺器官,兼具耳朵和眼睛的功能,每當外界有風暴來襲,它便通過海水裏的次聲波,感覺威脅逼近,提早逃之夭夭。

    經過三個小時的努力後,研究人員先後拉起了兩張漁網,效果都不盡人意,漁網內網到的都是零星水母。

    科研人員都非常奇怪。

    當時正是休魚期,按理說正是海洋內魚群最多的時候,可偏偏卻打撈不上一條活魚。

    後來經過調研,科研人員才發現,是那片海域的水母數量太多,將當地魚群的魚卵都給吃掉了,海魚出現了斷層。

    至於那片海域的水母為什麽會這麽多,科研人員的解釋是,一是人類對魚類的過度捕撈,使原本是魚類攝食對象的水母幼體逃過了劫難,大量存活並長為成體。

    二就是隨著膠州灣的魚類減少,和水母進行食物競爭的天敵也少了,為水母爆發提供了機會。

    當第三張漁網起獲時,研究人員發現網裏仍是水母和六個果凍狀的大東西。

    當地的漁民們都說,他們幾十年在近海都沒見過這麽大的水母,令人吃驚。

    而十年前,大型漁業考察船在黃海和東海作業,起獲的都是海魚,很少有見到水母。

    那次調查發現,我國水母大爆發中,最常見的是三種水母分別是海月水母、沙海蜇跟霞水母。

    “陽哥,你真確定這些水母能吃?我可是聽說這玩意兒很危險的。”方友群趴在船舷上,嘴巴內說著危險,實際上雙眼內卻毫無一絲的恐懼,他對水母這種看上去柔柔弱弱,實際上恐怖無比的生物根本就毫無畏懼感。

    “危險是真的,水母是世界上最凶猛的食肉動物之一,也是自然界裏毒素最強的生物之一,但可以吃也是真的,現在在全世界的不少餐廳裏,都有專門烹飪水母或海蜇的大廚。”項陽笑著說道。

    “水母的爆發,是過度捕撈令水母天敵減少所致,但從全世界範圍來說,一些地區並沒有過度捕撈,比如我們正處的南極,氣候嚴寒,並不是漁業資源發達的地區,也存在著水母爆發的跡象,這就真的很奇怪了。”一旁的夏鵬傑思考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