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賈母

第三百六十三章 繁花暗影半山堂(二)(1/2)

    聽了楊慎一的話,劉玄沒有做聲應答,隻是點了點頭,見其他人沒有再說話,便繼續自己的話。

    “其次是目標。其實曆朝曆代的賦稅,都是從民間抽血而已。所以變法如何厘正,都是變著花樣抽血而已。因此朝廷理財舉措,最重要的造血。”

    “造血?”杜雲霖聽到這裏,臉色不由一變,身子也往這邊湊了過來,“漢王殿下,敢問如何造血?

    楊慎一看到這情景,心裏一急,搶先開口了:“丘相剛才都說了,田地產出是有固數的,如何新造?靠那些無利不貪、與民爭利的商賈嗎?”

    “商賈低進高出,逐利而行,看上去確實像與民爭利。實際不然,神武帝紫薇寶錄有說及過,商賈最重要之職在與互通有無。在某看來,就是活血。血氣活通,才能生生不息。而造血卻是靠工和農。”

    “工?那些工匠?真是笑話!”董惜文不屑地說道。

    “上古時期,百姓用的是木犁石犁,每畝地產出甚微。後來工匠打出了鐵犁,百姓們每畝田地產出增長數倍。以前百姓搬運東西,靠肩挑背負,工匠打造出舟船後,便利數倍數十倍。其餘各種,累累難數了。”

    “這個,那個工匠,這些器件與工匠...”董惜文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

    劉玄笑著說道:“這些器件不是工匠打造出來的,難道是董閣老打造出來的?”

    大家哄笑起來,董惜文訕訕一笑,端起茶不語了。

    “再舉一例子。杜閣老,鬆江州的棉花棉布產出,你可記得?”

    “漢王殿下稍等,容我想想。”杜雲霖想了一會報出數量來,“鬆江州有一百二十一萬戶,人口五百七十九萬。去歲產棉八十五萬擔,棉布四千二百萬匹。”

    棉布產量一說出來,大家都愣住了,這個數字真的很嚇人啊。

    “杜閣老,隆慶初年鬆江州的棉布產出是多少?”

    “每年在一千五百萬匹上下浮動。”杜雲霖想了想答道。

    “為什麽會增長這麽多,在座除了杜閣老,也隻有我心裏有數了。利豐社在鬆江州上海、華亭等地有六家大紗廠,吸納大江南北的棉花。有五家織布廠,另有二十萬戶百姓用它家的新織布機織布,一年可產棉布三千五百萬匹。而利豐號在蘇州、揚州、金陵也有紗廠、織布廠和織戶,合計每年可產棉布五千萬匹。現在一直產量沒得提高,是因為棉花不夠用了。這些棉布一半販於各省,一半出海商,應該繳納了數百萬兩稅銀吧。”

    “有的,交易稅和市舶稅,合計四百六十萬兩銀子。”杜雲霖答道。而今棉布價格從兩錢多銀子每匹直接掉到一錢四分,利豐社功不可沒。棉布在國內繳納的交易稅偏低,但賣給海商的價格貴啊,每匹三錢多銀子,市舶稅率又高,四百六十萬兩銀子稅銀的大半出在這頭。

    劉玄和杜雲霖的對話讓眾人臉上的神情各異。

    劉玄緩緩地說道:“這就是造血,這就是工匠的力量。”

    到了散閣的時間,劉玄走出半山堂,看到正門掛著的那塊牌子,搖搖頭低聲道:“半山堂這個名字,真的不好。”

    “漢王殿下,半山堂這個名字真的不好嗎?”杜雲霖緊跟著出來,正好聽到了一耳朵,忍不住問道。

    “隻是某的一時有感而已,讓杜閣老見笑了。”

    “哈哈,”杜雲霖笑了兩聲,又說道:“臣下沒有別的愛好,隻是喜歡小酌幾杯。聽聞漢王府上有白山冰葡萄釀就的美酒,不知能否到府上討得幾杯?”

    “本王倒屣相迎。”劉玄當即答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