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隆廖傑

第438章 應對(1/2)

    開放之初,為了吸引外資,許多優質品牌都被賣給了外企,這種情況有些矯枉過正,之後也引起了很大的負麵影響,長虹一度就用借著國貨的名義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如果是九十年代,沈隆遇到這樣的情況估計還不好處理,但如今已經是零三年了,很多情況都出現了變化,如果不是這筆投資數額太大,區裏也不會這麽強勢。

    所以他找來了一些記者,想要利用他們的渠道讓更多人看到諾瓦公司的真實目的,讓某些人看清楚這次收購背後隱藏的陰謀。

    沈隆將自己和諾瓦公司的事情說了一遍,然後有記者問道,“程先生,據我所知咱們國家的製藥工業的確落後國外很多,那麽接受對方的收購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我們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這不比閉門造車強?”

    用市場換技術的說法時下還是很流行的,也的確有企業從中學到了技術,但並非每家企業都是如此,沈隆解釋道,“諾瓦公司的技術的確比我們先進,但是我們並非沒有自己的長處,比如當年的青蒿素,比如被羅氏收購的維生素C製取技術。”

    “而我們即將生產的這種中成藥,藥效要強過諾瓦公司的格列寧,成本也更為低廉,換句話說,在這個項目上,我們的技術並不落後,如果硬要說,可能就是生產工藝比不上諾瓦公司,但是需要再次提醒你們注意的是,我們這種藥是中成藥,諾瓦公司擅長的是西藥的製取,在中成藥領域,他們並不比我們好。”這些生產線可是沈隆親自調試的,擁有老白的化學和工程學天分之後,沈隆肯定比諾瓦公司幹得好。

    “另外,如果諾瓦公司在購買專利後,和我們進行合作,大規模生產這種藥,然後用更為低廉的價格投放市場,讓更多病人能夠得以治療,其實我並不反對這次收購。”沈隆話鋒一轉,“但是據我對國際製藥巨頭的了解,他們肯定不會這麽做。”

    “為什麽?”記者有些不太明白,按照常理來說,有成本更低廉的產品投放市場,對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兒啊。

    “國際製藥巨頭非常擅長購買專利構築專利壁壘,借此以維護自己的壟斷地位。”沈隆給他們普及知識,“我給你們舉個例子吧。”

    “1933年德國人發明了‘萊氏化學法’用於製取維生素C,這種方法工藝複雜生產成本高,全球隻有瑞士羅氏、德國巴斯夫和日本武田製藥有實力生產,這三家企業結成了價格同盟,操控維生素C的產量和價格。”

    “80年代,我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的尹光琳發明了‘兩段製取法’,大大降低了維生素C的生產成本和要求,國際製藥巨頭立刻做出反應,羅氏花費400萬美元買下了這個專利;然後他們繼續使用老方法來生產維生素C。”

    “這是一種防守策略,因為更為低廉的技術會影響他們的壟斷地位,他們買下這項專利並非為了使用,而是防止其它公司獲取專利進行生產,幸好當年出售的時候隻出售了海外的專利使用權,要不然現在我們還要花大價錢買維生素C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