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下

第九十八章與時俱進(1/3)

    中華七年的大明,對於農夫們來說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

    在這一年中,大明境內還算是風調雨順,是糧食生產的大熟之年。

    以淮南為例,普通農戶儲存的糧食之多,足夠三年食用,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熟之年的糧價是不用指望的,天下農夫從未幻想過大熟之年糧食價格會對他們有利,隻希望在秋收之後糧價會有一個反彈。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今年的糧價,可能是未來十年中最高的。

    玉米,土豆,紅薯,這三種高產作物在司農寺官員們孜孜不倦的創新下,已經徹底的適應了大明的土地,產量之高,之穩定,在史書上聞所未聞。

    自從大明軍隊離開了大明國土四處征戰的時候,夾雜在軍隊中的司農寺官員,隻要見到有價值的植物,就會第一時間運回大明,交付專人精心培育。

    因此,大明國土上的農作物數量之多,之廣也遠超曆朝曆代。

    以前,在大明稀缺的肉食,在草原的蠻族被降服之後,也大規模的進入了中原,昔日曾經寫進律法中不得吃牛肉的條例,早早就被廢除了。

    每天早上,都有大批大批的牛羊進入關內,尤其是太原府,已經成了一座牛羊之城。

    自從玉山書院研究院的一個人,將硝石製冰技術進一步發展之後,一些巨大的漁船已經可以攜帶著大量的冰磚進入深海捕魚,一時間,來自南方的海鮮幹貨,也鋪天蓋地的進入了中原。

    當全世界的食物都向大明國內湧來的時候,副食極大豐富的時候,曾經恒定了數千年的糧食價格終於開始崩盤了。

    農夫們對此一無所知……

    他們還在積極努力的大量生產糧食……他們質樸的認為……糧食那裏會有多的吃不完的一天。

    他們不知道的是——北方的牛羊肉進入中原的時候,是基本上沒有成本的,因為負責放牧的人基本上都是所謂的戰俘,以及奴隸。

    南方的海鮮幹貨進入中原的時候,也基本上是沒有成本的?因為在海上負責捕魚的那些人全是奴隸。

    農夫們手裏有糧食,就是沒有錢,就連昔日供不應求的雞蛋,也因為養殖技術的突破?開始有大規模的養殖廠出現,價格也在暴跌。

    中華七年,是一個全民都在生產糧食的年份。

    中華百姓從來都是勤勞的?隻要當權者給他們一個平安的環境,給他們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他們自己就能把自己照顧的很好。

    在很久以前雲昭就知道?最好的社會製度隻有五個要求?即——不讓有錢人得勢?不讓有勢的人猖狂,不讓有權的人貪腐?不讓勤勞的人受窮?不讓守法的受傷。

    這是社會製度的最高目標,不過?現在,大明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

    如果農夫們不能乘上這一次大明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以後?他們永遠都追不上。

    身為皇帝?雲昭這時候本該過上歌舞升平的日子?因為天下早就平定了,百姓已經能夠吃飽肚子了,剩下的貧富貴賤完全看百姓個人的能力,不用他這個皇帝操心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