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下

第六十六章蒸汽朋克時代(1/3)

    這是一個利益均沾的問題。

    很多很多年前,強橫的漢武帝劉徹在把文景兩代皇帝的積存全部拿來跟匈奴作戰之後,國內的百姓們已經窮困不堪了,劉徹毅然決然的繼續向匈奴發起了進攻。

    終於,在漢武帝劉徹晚年的時候,整個大漢人口劇烈的下降到了兩百萬戶,幾乎減少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活的慘不堪言。

    也就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劉徹親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慘狀,這才下令結束戰爭,也下達了曆史上鼎鼎大名的《罪己詔》,然後全力以赴的進行休養生息。

    這才讓煌煌大漢才得以繼續存在!

    難道說,大漢攻擊匈奴真的就是一件純粹的賠錢買賣嗎?

    這不一定,不論是霍去病,還是衛青,亦或是大漢別的將領,在擊敗匈奴之後都有豐厚的繳獲,甚至是二師將軍遠征大宛求取天馬的過程中,根據史書記錄,他的繳獲也不在少數。

    可惜,這些繳獲與百姓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全部進了皇帝,功臣,將相們的口袋,百姓是這場轟轟烈烈的驅逐匈奴的戰爭中唯一的一個既出人,又出力,還出生命的一個族群。

    所以呢,他們不窮,誰窮呢?

    所以,張國柱認為,百姓如果不能享受到帝國開疆拓土的利益,這是不對的,對帝國來說也是非常不好的。

    從長遠看,皇朝隻有跟百姓把利益牢牢地綁在一起,這個王朝就該是鐵打的。

    突然把糧食放進了市場,百姓們會反對,因為這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如果把糧食白白送給他們,糧食同樣進入了市場,不過,這些糧食是以極大分母的形式進入了市場,這個時候,百姓們是實際的受益者。

    至於糧食價格不會有什麽大的波動……就算會降低……百姓們也能歡喜的接受。

    這就是做事手段不同帶來的不同效果。

    給百姓分配糧食的成本很高,可是,不論是雲昭,還是張國柱都選擇了靡費巨大的分發糧食?而不是選擇更加簡單的減免稅費這樣的法子。

    賦稅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這個基礎不應被動搖。

    而減免賦稅與直接發糧食或者發錢?帶來的人心向背效果也截然不同。

    這些年以來,大明百姓其實結結實實的享受到了大明擴張之後帶來的紅利?比如?價格便宜的大牲口,價格便宜的鐵器?價格便宜的肉食?價格便宜的皮毛?價格便宜的紡織品,這些東西都實實在在的影響著大明百姓的生活。

    隻是百姓們對這種變化沒有感覺罷了,時間長了?就認為是天經地義的。

    這是一次全民狂歡的過程。

    糧食還在海上漂著呢?張國柱就已經把分糧食的計劃下達給了地方官府。

    按照計劃,海上來的糧食先會塞滿沿海港口的地方官府的糧庫?而這些地方糧庫裏的糧食會向內地派送?依次類推,直到距離海邊最遠的州府。

    那個時候?每個州府都會多出來一些糧食,七百萬擔糧食,分到大明每一個人手中其實也沒有多少,合到每個人百姓頭上也不過五斤糧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