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雲葉蘇兒

第二十五章 銀票(2/3)

    果見這寶鋪規格甚高,三層樓,後麵院落很大,有十間房,緊靠運河。

    進了店,就有一個中年人迎接:“客官,本店已經熄業了。”

    “還沒有熄業,我是大生意。”裴子雲進來,從容的笑:“你就是朝奉?”

    中年人看了一眼,笑著:“原來是個相公,我就是這裏朝奉,既有生意,自然要作的,請坐,上茶。”

    七百年前,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為官職,以後“朝奉”是指士人,亦有地方用以稱鄉坤,到了這一二朝,富人和老板稱朝奉,當然,當鋪的掌櫃叫朝奉,這含義與相公一開始是指宰相,現在是秀才稱呼一樣,有個普及的過程。

    裴子雲笑著:“我是裴子雲,父是前朝的主薄,祖是前朝的縣令,遇到亂世破了家,逃難到此,藏有金珠不敢兌換,現在我中了秀才,今榜府試第十,故拿出來與這珠寶行,估個價。”

    這話說的坦白,並不是裴子雲腦殘,相反卻是智慧,要是藏著掖著,結果人家把自己當市井潑皮無賴,那就反惹上許多麻煩。

    中年人一驚,連忙說著:“還請入內。”

    入內的確是雅室,裴子雲也就兜裏的黃金,金珠,一起灑在案上,這中年人一方麵通知店主,一方麵仔細鑒賞分辨。

    過了一會,一個人沿著甬道進來,有五十歲上下,步履健捷,一進來就笑著:“原來是裴相公,年才十五中了秀才,據說學正和知府大人都稱讚文章,府裏通知到縣裏,我們就久仰大名了。”

    “能選本店,自是本店的榮幸。”這明顯是老板,中年人低語數句,這老板就笑著:“這黃金是九八成,十一兩,店裏也要賺些,相公現在就可兌十兩,如何?”

    “可!”

    “這裏珠寶,這祖母綠最貴,值四百兩銀子!””老板指著珠寶,眯著眼:“餘下的算上總計三千五百兩,總匯四千兩銀子,您看怎麽樣?”

    果在商言商,五千兩價值變成四千兩,賺一千兩,但是這其實很公道很客氣了,裴子雲一拍手:“久聞唐老板生意有道,果名不虛傳,這價我肯了。”

    唐老板更是滿臉是笑:“裴公子果是爽快,不知要金要銀還是要銀票,金銀都得等幾天。”

    “銀票是石市錢鋪的銀票。”

    為什麽這樣專門一說,裴子雲卻懂,這銀票不是鈔票,是民間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銀票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給用楮紙製作的銀票,提取現金時,付3%的保管費。

    到了前朝,有實力的錢莊在各地設銀票分鋪,恪守信用,隨到隨取,所印“銀票”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難以偽造,贏得了很高信譽,而錢莊也發覺存款會帶來利潤,因此不再要求付3%的保管費,一對一兌換,但是利息就沒有了——那是資本主義時代的事。

    但並非所有銀票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銀票”可能無法兌現,因此錢莊的信譽很重要,本錢和匯票也是一對一,一個有實力的錢莊,給一月時間,能兌換十萬兩就頂天了,單張從沒有超過百兩。

    那種上萬兩一張的銀票,國家信用都未必能行,讀過史料的人都明白,沒有大量外銀流入,正常朝廷一年就是幾百萬兩收入,何況私人錢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