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運河之起源:邗薑

293(2/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吳國挖通深溝,所花的時間大約也是兩年,在艾陵之戰後第三年(前482年),夫差決定向他的最後一個對手——“晉國”發起挑戰了。挑戰的地點被選定在一個叫作“黃池”的地方,具體的地點在現在的河南省封丘縣。對於我們而言,黃池現在劃歸哪個省縣管轄並不是重點(對於有誌於靠旅遊拉動GDP的領導來說很重要),我們所要關注的是,黃池是在哪個地理單元。從〈吳.北伐爭霸路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黃池是位於河濟平原的東側。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位於河濟相交的這個夾角是最適合會盟的地點了。當年最早搞會盟的鄭莊公,也正是在黃池西麵的“惡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確立他春秋“小霸”的曆史地位的。

    如果從整體來看,吳國的最後一個對手——“晉國”的情況還算不錯,因為在晉國幾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晉國在春秋末年已經基本控製了山西高原,並進而將控製範圍滲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晉國的政治結構並不穩定,公室在春秋後期已經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當年諸侯做大之後,架空王室一樣。而這種結果的出現,實際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結構有關的。這其中的緣由在春秋最後一節“三家分晉”中會有詳細解讀的。

    無論晉國的內政如果發展,在吳國決定爭霸的時候,它還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中央之國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時的會盟,其實和中的江湖之爭很象,光靠談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需有很強的實力、軍力作後盾。當然,這並不代表“會盟”就一定會變成“邀戰”(春秋時很流行的,約定好地點,雙方擺好陣勢決戰的形式)。在參與會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況下,各方都會對對方所展示的軍力作個評估,並結合對方的地緣實力作出個判斷,以決定自己的立場。這也是為什麽吳國一定要挖通深溝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沒有深溝將吳軍強大的艦隊運送到濟水,停泊在黃池邊上,吳國的那些步軍在北方諸國的戰車麵前,氣勢上很難占據上風。

    總之夫差當時擺下的陣勢,的確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場行為藝術秀也為後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語典故。隻不過,黃池之會雖然讓吳國出盡了風頭,並讓夫差的的爭霸事業達到了頂峰,但高潮背後所隱藏的危險甚至沒有等到會盟結束就暴露出來了。而吳越春秋的另一個主角——“越”,在退居錢塘江以南多年後,又將卷土重來,並終結吳國的霸業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