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衡張建陽

第五百六十五章 係統優化(2/3)

    數據來自於生產實踐,中國有幾百萬台機床,日複一日地運轉,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出以TB為單位計算的數據,這些數據就是機床優化設計的基礎。西方機床企業就算擁有再多的理論模型,沒有數據支撐也是枉然。

    機床係統化設計的第二個層次,則是工廠級別的機床組合優化。生產一種產品要經曆許多個工序,每個工序要使用不同的機床,所以一家工廠裏的機床種類是很多的。

    傳統的工廠裏,機床來自於不同的供應商,工人也有涇渭分明的工種劃分,開車床的是車工,開銑床的是銑工,各幹各的活,哪道工序出了問題,後續的工序就隻能眼睜睜看著,插不上手。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智能製造的概念。一線操作工的數量不斷減少,有些企業甚至出現了所謂“無燈車間”,整條生產線上的所有設備都是通過自動化裝置聯接在一起的,一道生產指令就能夠完成所有工序的操作。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求生產線上的機床要符合統一的標準。

    工廠級別的機床組合優化,包括機床設計的標準化,還有前後工序機床之間的協調配合,此外,還要考慮容錯和冗餘的因素。在一條生產線上,如果有一台機床發生了故障,後麵的工序就無法進行。容錯設計就是要在有機床出現故障的情況下,智能化地繞開故障點,避免生產中斷。

    在達到容錯的效果,就需要生產線上有一定的冗餘。其中一種方法,就是讓機床具有通用性,一台機床壞了,另一台機床馬上能夠改變功能,代替這台機床的作用。現代數控加工中心原本也是能夠同時完成多種加工作業的,功能上存在著一定的冗餘。不過,要保留多大的冗餘量,就涉及到很複雜的計算,不是隨便就能夠設計出來的。

    前兩個層次的係統化設計,國外的機床同行也同樣在做,大家隻是水平上有些差異。肖文珺所做的第三個層次的係統化設計,可就是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層次,那就是跨地區、跨行業的機床組合優化,涉及到數十萬台機床的協作。

    在一個工廠內部,無論如何進行生產組織,設備的閑置都是難以避免的,尤其是高端且具有專業性的加工設備。

    例如,有些工廠在生產中涉及到超重型部件的切削加工,為此就需要購置超重型機床。但這種超重型部件的加工,卻不是每天都有的,也許一年也隻有那麽幾次。這樣一來,企業擁有的超重型機床在大多數時候都是閑置的。

    這一類高端的專業機床,往往價格都非常高。一旦閑置,造成的資金浪費就是極其可觀的。

    肖文珺所做的跨地區、跨行業機床組合優化,就是通過網絡技術把各企業擁有的專業設備聯係起來,某一家企業的機床閑置時,可以承接其他企業的同類加工任務。這樣一來,另一家企業就可以不用購置這類專用機床,從而節省下大量的設備投資。而擁有機床的那家企業,又可以通過為其他企業代工來獲得收入,縮短設備投資的回收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