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竊明

第25章 曹振德:寄了!我徹底開擺了!(2/4)

    “這個織機,說白了就兩方麵改進,一個是把提縱經線的機構加寬了一倍、也增加了一倍提腳。這是笨功夫,沒什麽好說的。

    真正的關竅在第二點:這個梭子下麵加了一條滑槽導軌,從此緯線投梭不再是手拿,而是在導軌上劃來劃去。

    兩頭還各有兩片彎曲蓄力的竹片,一旦解開機擴就可以把梭子彈出去,不過目前還不太穩定,遇到彈不到位的,需要手動撥上麵的連杆複位。但是隻要十次有九次能彈過去,也省了不少力了。原本三梭布就要兩個織工操作,現在五梭布都隻需一人……”

    徐熙烈沒繼承到祖父的理工科才華,估計連《幾何原本》都沒讀完,所以也沒太聽明白設計原理。不過沒關係,直觀感受過了用法,剩下的交給府上的工匠就行。

    後續沈樹人又不厭其煩講了更多,不必贅述,反正就是跟曆史上英國人1730年代弄出來的飛梭差不多原理。

    目前可靠性差、經常需要人工複位,也隻是因為明末的冶金技術不行,造不了九十年後英式飛梭所需的彈簧鋼。

    織機結構的調整,是董小宛在沈樹人點撥下弄出來的。

    而彈梭鎖止材料,是方以智想的。方以智也沒見過“彈簧”,聽了功能描述後,就用倭弓的思路,靠竹木彎片積蓄彈力,可靠性自然比真的彈簧差遠了,隻能算勉強可用。

    (日本弓和英式長弓都是靠竹木彈性形變蓄能的,它們用的弓弦材料隻是麻纖維,彈力不足。蒙古和中國的複合弓才靠筋弦的彈性形變為主提供勢能。)

    徐熙烈徹底弄清楚新機器的功效後,非常熱切地跟沈樹人商量,該如何靠這個東西牟利:“樹人賢弟,你覺得這新機器該怎麽**較好?”

    沈樹人早就想好了:“你們家若是想用,可以自己造,也可以讓我們沈家的工匠造,造好後每台隻按兩台舊式織機的價錢算就成。

    對外賣的話,每台比舊式織機的兩倍再加十兩銀子——這十兩銀子,就是飛梭、卡簧和導軌的錢,我知道材料便宜,但這主意金貴不是?能省下一個織工的人手,幾個月工錢就賺回來了。

    雖說外地我們控製不了,但是蘇鬆地界上,我們兩家聯手,對外統一說法,控製住一大半的豪紳還是做得到的。

    如果別人要自己造,也成,每台也給幾兩銀子,非要偷學的話,那咱沈家就不運不進他們的綢緞布匹。我還會跟福建鄭家的少主商量好,讓他們來蘇鬆進貨時,別進那些不長眼的人家的布。到時候大明水運海貿全在我們手上,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

    徐熙烈聽了,也是倒抽一口涼氣。

    確實,換個人還真沒這勢力,可要是沈家能說服鄭家統一態度,他們作為蘇鬆紡織商的主要下家客戶,紡織商們還真沒本事亂來。

    這樣至少可以抓大放小,對那些織機數上千台的大商人全部控製起來。要不受約束偷用的,也就是那種隻有幾台幾十台機器的貧農中農小作坊。

    沈樹人這一手,也算是劫富濟貧了,隻賺有錢大商人的“專利費”,不收個人窮苦用戶的專利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