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竊明

第18章 鄉試揭曉(2/4)

    不搞軍工,眼下能搞的也就是百姓日常衣食方麵的科技,這些門檻比較低,沈家自己的資源也能盡量用上。

    沈樹人梳理了一遍後,第一階段首先把目標定在了兩個大方向上:布局引進各種高產物種,以及改良紡織勞動效率。

    前者是最容易想到的,明末本就是美洲作物傳入的爆發期,可惜曆史上的大明沒能快速普及、充分享受到這塊紅利,反而被滿清撿了個便宜。

    玉米傳入中原已經有七八十年,土豆傳入也有近二十年了。不過其他果實容易腐爛的美洲蔬菜,如番茄之類,國內目前還沒有,辣椒倒是有,主要是辣椒易於曬幹海運。

    但即使是中原已經有的美洲糧食作物,繼續引進優選品種、雜交培育提升產量,也是有好處的。

    除此之外,沈樹人熟讀曆史,知道明末這個節點,還有不少動物類的物種值得引進。

    比如明朝的豬普遍還是黑毛土豬。雖然後世黑豬肉比較貴、更香更好吃,但生長速度和產肉效率顯然是不如英國白豬。

    哪怕17世紀的歐美白豬也沒經過科學選育,但是把品種引進來,雜交處理、提供更多的基因多樣性,優中選優,肯定是有幫助的。

    同樣的道理,也對雞的飼養品種適用。明末的地球上,雖然還沒有產肉效率極高的白羽雞,但白羽雞的某些自然基因源頭,肯定已經有了。

    曆史上英國人是1800年代,在印度鬥雞的基礎上,弄出了雞胸肉特別肥厚、生長較快的品種。

    沈樹人雖然不知道具體去哪兒找這些品種,但隻要方向思路對、專門盯著跟後世肯德基吮指原味雞塊那樣雞胸肉特別肥厚的品種引進,總能找到。雞要產肉效率高,唯一的出路就必須是雞胸肉肥厚,其他部位不可能再發達了。

    至於中國人不愛吃雞胸肉、覺得太柴太幹,這不是明末亂世該考慮的,能讓更多百姓活下去是第一目標,口味是可以犧牲的。

    除了豬和雞鴨,魚類也有一些可以改良的品種。沈樹人稍微想了想,後世吃到的那些大塊肥厚魚排肉、還沒什麽骨頭的品種,隻要是如今大明不養的,都要想盡辦法引進。

    不管是東南亞的龍利魚、沙巴魚,還是非洲的羅非魚,美洲的清江魚。不管肉好不好吃,隻要符合長肉快、沒有生態危害,都要想盡辦法引進。

    而且這個領域,可以操作的空間也是最大的。因為跨大洲運輸淡水魚,是之前的航海家們幾乎不會考慮的事情。在海船上要讓活魚不死、經常換淡水,成本太高了。

    隻有沈樹人理解物種引進的巨大價值,一開始哪怕不惜血本,隻要種進來了,後續幾何級數繁殖,絕對一本萬利。

    一圈羅列下來之後,穀物、蔬菜、豬雞鴨魚全部在著力引進之列,唯獨牛羊他沒考慮。

    牛在大明是用來種田的,吃肉太浪費了。而羊價格高昂,比豬肉貴很多,明末羊已經不算是平民食物了,犯不著引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