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閑人

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大統一進程(1/4)

    李治聽得是若有所思,時不時還點點頭。

    其實韓藝這話很好理解,中原人士看不起胡人,也不願意跟胡人來往,官員去到西北,通常都被視為被貶,唯有商人除外,但是如果你要徹底統治西北,那麽當然促進兩地的來往,商人就是唯一選擇。

    韓藝繼續說道:“一直以來,中原王朝都希望能夠推行漢製,但是無一成功,因此先帝才采取羈縻製度,以胡人製胡人,但是這種製度非常鬆散,阿史那賀魯已經讓我們吃了教訓,可見其中有著許多不安因素。因此臣認為還是加強統治,不再以胡人胡製來治胡人,應當全麵推行我們中原官府製度。

    但是一味的照搬全抄,是鐵定不行的,其中細節還是需要改變的,整個商人條例雖然確定了以商為先的準則,但同時將權力賦予了官府,這規矩雖是他們自己立的,但是確有官府來全權執行,等於權力還是在官府手裏,如果陛下采納臣的建議,就可以在西北各個地區建立州府縣,設立官府。

    而因規矩又都是他們自己定的,因此他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排斥官府的存在。再來,如果朝廷允許西北以商為先的原則,是可以讓當地百姓看到朝廷是一心在為他們著想,幫助他們致富,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比起阿史那賀魯而言,要好得多,那他們當然會以自己是大唐子民而感到幸福和自豪。這也是他們心甘情願的答應遵守一個國家,一個君主的基本原則的主要原因。

    反之,如果用大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威逼他們低頭,他們的確會低頭,但是他們心裏可不會這麽認為的。先帝以德服人,但僅限於先帝自己,因為先帝有著令人臣服的魅力,而且當時的情況與如今已經是大不相同了,因此這是不可持久的。因為這人都是現實的,不管是中原百姓,還是草原上的百姓,沒有飯吃,他們就會造反,因此臣認為最終還是得以利益服人,隻要百姓生活的好,那他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臣服。”

    李治點了點頭。

    其實在阿史那賀魯叛亂之後,李治本來就沒有打算再繼續走李世民的政策,也就是羈縻製度,因為大唐冊封的可汗,幾乎是將所有的權力都握在手裏,就有一個都護府在那裏製衡,但隻要中原有個什麽風吹草動,他們很快就能起誓,因此李治希望能夠加強對地區的統治,這樣才是長久之計。那麽必走的一步,就是推行漢製,設立正常官府,確立州縣製度,這樣才能有效的管理,並且將權力分散開來,不是集中在一個可汗手裏,但要這麽容易,那早就幹了,而如今韓藝的這個商人條例雖然有些離經叛道,但是能夠促進朝廷對於西北的統治。

    權衡利弊,韓藝這一步棋明顯是進一步加強了統治。

    一直沉默不語的李績看出了李治的心思,這才道:“陛下,韓侍郎的這一道奏章,雖有不足之處,但很明顯是一種進步,而治理國家,本就需要耐性,若想一步登天,隻怕會得不償失,何不先就這麽做,等到以後,再慢慢修改。”

    李治笑道:“司空之言,甚合朕意,但此事事關重大,朕還得再慎重考慮一下。今日就到此為止,你們先告退,韓藝留下。”

    “臣等遵命!”

    等到李義府、許敬宗、李績、任雅相退了出去。李治斜目瞟了眼韓藝,過得片刻,他冷冷一笑道:“韓愛卿,你這先斬後奏的手段,可是玩得出神入化,連朕都歎為觀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