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明魏忠賢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贏家(2/3)

    那麽在明朝的曆史上有沒有那種對於朝廷分配的官職不感興趣不願意去從而拒絕接受辭官不就的呢?

    當然有了,比如黃宗羲的老師劉宗周,一開始就是這樣做的,萬曆末年和天啟年間也有很多東林黨人或者東林黨的同路人都是這麽做的。

    而他們之所以敢這麽做,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另外一個更高的或者能與忠君相媲美的道義出發點。

    這就是孝道。

    劉宗周就是以老母有病,需要回家侍候老母為借口辭官不就的。

    而這個完美的借口,也成了很多臣子拒絕朝廷許多任命的最佳理由。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那麽完美,但卻看起來更加高大上的借口。

    那就是儒家君子們給自己留的一條後路,即所謂有道則仕,無道則隱。

    孔子的原話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大概意思是,當國家政治清明,君主遵守大道的時候,君子就出去當官,輔佐聖君仁主治理天下;當國家政治黑暗,君主背棄大道的時候,君子可以退隱江湖,等待時機。

    這樣一個天然的借口,曾經是天啟年間許多東林黨人,以及東林黨同路人們,明哲保身進退自如的理由。

    不過,眼下這個借口卻用不上了。

    雖然到了崇禎四年的時候,大明朝仍有一些朝野清流人士,不斷上書指摘朝政得失,批評皇帝這個做得不對,那個做得離譜,但是崇禎皇帝在西北、漠南、朝鮮以及遼南等地的勝利,卻讓更多的人閉上了嘴巴。

    即位以來財政上的逐漸寬裕,以及罕見的一連串軍事上的勝利,使得崇禎皇帝的聲望,在各種批評與指摘之中一路攀升。

    到了崇禎四年的五月,已經沒有哪個大臣敢於借口“邦無道則隱”請辭了。

    誰要是這麽做,他恐怕也就永遠沒有了起複和回歸的機會了。

    若是仍以孝道作為逃避到西北邊地任職的借口,那麽麵對著如今這位越來越強勢的皇帝,以及漸漸被皇帝控製的都察院,漸漸被當朝首輔控製的六科廊,他們今後恐怕也沒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

    就這樣,一個帶有明顯的風向性的崇禎四年新科進士分配方案,沒怎麽經過朝野之間的充分討論,就在五月初一上午的紫禁城建極殿大朝會上順利通過了。

    那些身在京師位居中樞的前東林黨同路人們,也都因為早看透了當今皇帝的心思,所以都忍住沒有說話。

    最典型的人物,除了黃宗羲的恩師大理寺正卿劉宗周以外,還有軍機大臣寧城伯孫承宗,以及都察院左都禦史李標,甚至也包括親自執行了崇禎皇帝的策略、審定了分配名單的吏部尚書成基命。

    這些人當年在東林黨占據了大義名分的時候,都屬於東林黨人的同路人。

    然而同路人終究隻是同路人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自己人。

    因為東林黨人,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因為道義認同或者政治主張而走到的一起的團體,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以地域和師生關係聯結而成的利益關係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