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李牧蘇映雪

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 《21 Guns》發布(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但是,在朝鮮戰爭開始之後,美國人民對戰爭的態度就開始發生了變化。

    美國人覺得,二戰是為了全人類以及世界和平打的,哪怕死了幾十萬人,也是死得其所。

    可朝鮮戰爭上萬人的傷亡,讓美國人覺得難以接受,因為他們不明白,自己的國家為什麽要去那麽遠的地方,幹涉一個民族自己的戰爭。

    大部分普通民眾體會不到美國所謂的大東亞利益,他們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美國政府師出無名的在朝鮮半島的山窩窩裏,葬送了上萬美國軍人的性命;

    到了越南戰爭,美國人就更加不可理解。

    美國在越南打了那麽久,死亡、失蹤六萬多人,受傷三十多萬,很多美國人隻知道自己國家的軍人在越南不斷死亡、受傷、殘疾,但卻始終搞不明白,那場戰爭到底是因為什麽。

    也是在那個時候,美國民眾對戰爭以及軍人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不再推崇戰爭,也不再推崇軍人,他們覺得美國政府指揮美國軍隊到越南,消耗了大量納稅人的金錢、犧牲了大量士兵的生命,簡直愚蠢到無法原諒。

    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反戰情緒開始迅速升溫。

    同樣是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甘正傳》,其實講述的就是一個越戰基調下的美國故事,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美國軍人得不到美國人的同情,殘疾的美國軍人也得不到美國人的認可,甚至美國軍人自己都不認可這場戰爭,於是各種反戰的遊行示威在國內層出不窮。

    在這個大基調下,親曆過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人,基本上都是“反戰”的一代。

    如果用出生日期來斷代的話,美國的40後,基本都受到反戰情緒的影響。

    40後是個很尷尬的年代,他們很大一部分是在二戰後的生育浪潮中出生,少部分是在二戰期間出生,但即便是1940年出生的,他對戰爭的記憶其實也已經非常模糊了。

    而這幫人到十七八歲、開始擁有獨立意識與反抗意識的時候,正好受到越南戰爭的消極影響,成為了反戰的主力軍。

    他們認為在越南的戰爭中,沒有人是英雄,也沒有誰是偉大的、值得稱讚的,所以反映到他們的反戰文藝作品上的時候,核心觀點其實就一句:好好的日子不過,瞎他媽打個屁。

    老爺子鮑勃·迪倫那首經典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就是標準的反戰歌曲,甚至是反戰歌曲裏最著名的一首。

    受他的影響,他那些後輩歌手們,也是在反戰浪潮的年代成長起來的,所以看看歐美知名的搖滾樂隊,誰都會有一兩首反戰歌曲,好像沒一首反戰歌曲都不好意思混跡美國歌壇。

    但是,說一千道一萬,這種反戰情緒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美國在50年代以後參與的那些戰爭裏,而恰恰忽略了二戰。

    現在,《飛虎隊》用兩億美元的預算,用強大的陣容以及鋪天蓋地的互聯網宣傳,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重新帶到所有人的麵前,這個時候,《21 Guns》這首歌頌二戰為人類和平而獻出生命的英雄的歌曲,就一下子擁有了更加高尚的內核與靈魂。

    結合這部電影,結合這段曆史,讓《21 Guns》一經發布,就立刻打動了無數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