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悠呂布

第776章 召喚張獻忠(1/2)

    如今倭國的大名們分成兩撥正在厲兵秣馬準備開啟東西軍的第二次決戰,可是李悠卻覺得如果隻是大名、武士們鬧騰未免有些單調了,所以他打算給混亂中的倭國引入一股新的力量,這些年來倭國征戰不休,百姓恐怕早就苦不堪言了,現在也該讓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倭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天皇作為名義上的首領,幕府掌管天下,各大名聽從幕府的命令掌控各自的領土,而武士則依附大名,用自己的武力效忠大名獲得俸祿,並對平民操有生殺大權,身為最底層的平民隻能忍受這些高級階層的壓迫和剝削。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不會反抗,就像中原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樣,在倭國同樣有起兵反抗統治者的傳統,這一傳統在倭國又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一揆”,泛指百姓、土著、當地勢力人士等等非政府組織因某些目標而集結之團體,通常在歉收的時節,或者是人民苦於高利貸的剝削會發起暴動來要求取消年貢,或是要求借貸契約無效的德政令。

    “一揆”也有許多種類,農民的鬥爭稱為“土一揆”;在某一領國之內,以勢力強大的國人(武士)為中心發起的暴動稱之為“國一揆”,當然也少不了以宗教名義發起的暴動,就像白蓮教經常在中原鬧出動亂一樣,倭國也有同樣習慣引發混亂的宗教,那就是由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發展而來的一向宗,所謂的“一向一揆”就是以農民為主的,包括有寺院僧侶和國人參加並參與領導的淨土真宗本願寺派信徒發動的武裝起義,其目標是奪取地方政權。

    本願寺由1世法主親鸞開山之後,在8世法主蓮如的親自傳教之下,一向宗開始大範圍地進入民眾生活,煽動各地的教徒發起“一向一揆”,反對各地守護的在地統治,企圖建立起一個佛教的宗教國家。

    因為這些教徒有強大的宗教向心力,臨戰時舍命殺敵不顧生死,通常會給各地大名的軍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此前倭國處於戰國時期,各地大名征戰不休,有些實力弱小的大名甚至還比不上本願寺勢力強大,所以“一向一揆”此起彼伏,他們最為風光的時候還曾經以十萬到二十萬的兵力包圍了加賀守護富樫政親的高尾城,並將其攻破,政親自害,至此,加賀一國完全成為“無主之國”,由有力的國人代表與中小地主身份的寺院住持聯合執政。

    這種接連不斷的“一向一揆”終於引發了各地大名的不滿,一直到戰國末期,織田信長對本願寺發起了全麵進攻,本願寺的十一代法主顯如光佐隨即號召全天下的一向宗教徒共同反抗織田信長,這場戰事一直持續了十年,最終方才以本願寺的失敗而告終,織田信長一把火燒了石山本願寺以絕後患。

    但是一向宗卻沒有因此而消亡,在織田信長與本能寺之變中死後,一向宗門主顯如與掌權的豐臣秀吉關係良好,得到了豐臣秀吉的支持在京都重建了本願寺,要說他們肯就此安定下來李悠是絕對不相信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