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悠呂布

第438章 北虜立國(1/2)

    京師陷落、李衝北狩還不到一個月的功夫,原先大魏境內就一連湧現出五位皇帝,許時雍、福王、齊王、蜀王、越王接連登基,目前實力最為雄厚的北虜自然不肯落後,他們將龍城改名為上京,袁章開始積極籌劃著阿魯布的登基大典。

    “《易經》有雲: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元者天也,其意為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氣創化萬物,統貫天道運行。”龍城本有大魏皇帝的行宮,如今被阿魯布占據當做皇宮使用,皇宮大殿之上,袁章正為他們解說《易經》,普速完、薛闍幹等眾多武將抓耳撓腮,混不知袁章說的究竟是什麽玩意兒。

    阿魯布卻是一臉的凝重,漠北諸部立國在即,眼下皇宮、百官已經齊備,就連玉璽也被李衝送來,現在唯一要解決的就是國號的問題了,國號關係到一個王朝的氣運,萬萬馬虎不得,而北國之中少有讀書之人,那些新歸降的大魏官員又得不到阿魯布的信任,因此這項重任責不旁貸的落到了袁章頭上。

    “此外,我北國子民一向信奉‘長生天’,與乾元暗和,故而大可汗當以‘大元’為國號,必可保佑北國橫掃域內、一統天下。”為了這個國號袁章也是煞費苦心,依照中原的習俗,國號一般取自開國皇帝的來源地、受封爵號等。

    例如大魏的開國太祖原本被前朝皇帝封為魏王,故而在立國後以“大魏”為國號;而前朝的周太祖起家於周地,所以以“大周”為國號;但是像阿魯布這般出身莽荒之地,一來沒有封爵,二來起家之地地處偏遠不適合拿來做國號,所以隻有另想其他辦法。

    還好史上亦有用讖語為國號的,“元”字寓意頗佳,又和漠北諸部的習俗相吻合,所以這一國號就成了袁章呈獻給阿魯布的最後選擇。

    “國師此言爾等有何看法?”袁章說完阿魯布沒有直接發表意見,而是目視寶座之下的文武百官,想先看看他們有什麽意見。

    普速完、薛闍幹等人一臉茫然,他們連字都不認識一個,又哪有本事在這等大事之上發表意見?反倒是新歸降北國的陳靜庵站出來說道,“啟稟大可汗,乾元,天德之大始;乾有四德:元、亨、利、貞,元是四德之首,正和我北國興旺發達之征兆,此國號遠勝中原朝廷所用之魏、周,國師大才吾等遠遠不及,大可汗座下能有這般賢才,實屬天命所歸。”

    陳靜庵此前談判已經徹底弄臭了自己的名聲,跟隨大軍北上之時又吃盡了苦頭,所以院長略微流露出意思招攬的意思馬上就跪地投靠,剛好北國現在缺少文官,所以袁章奏明阿魯布,封他為禮部尚書,竟是比陳靜庵在大魏的時候還升了數級。

    他也沒有辜負袁章的提攜,在此關鍵時刻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一番話說的滴水不漏,既稱讚了袁章和新國號,又吹捧了阿魯布和北國,眾人聽到耳朵裏連連點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