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天

高敖曹:河北漢人之光(2/5)

    高歡道:“高都督你所率領的都是漢族子弟,恐怕不濟事,我看得分一千多鮮卑兵去才行,你意下如何?”

    高敖曹答道:“我這些部曲訓練已久,前後曆次戰鬥,戰鬥力不弱於鮮卑。現在如果加入鮮卑人,軍情不能和合協調,勝了就會爭功,敗了就會推罪。我願自領漢軍,不需要另配鮮卑人。”

    高歡同意了他的要求。兩軍交戰後,高歡作戰不利,率軍後撤,爾朱兆趁勝追擊。

    這時,高嶽率五百騎兵在前衝鋒,斛律敦隨後召集敗兵,而高敖曹則與蔡儁帶領一千兵馬從栗園出擊,將爾朱兆的軍隊攔腰截斷,大敗敵軍。

    由此可見,高歡能夠進入河北並且戰勝爾朱氏,河北漢人武裝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532年(太昌元年),高歡改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北魏孝武帝。

    533年(永熙二年),高乾因此前喪父未能守孝,便上表請求辭職,打算回家守孝三年。

    孝武帝便解除高乾侍中之職,隻保留其司空之位,還加封他為長樂郡公。

    當時,高乾雖要求解職,但沒料到孝武帝會立即批準,由於失去侍中之職,不能插手朝務,因此怏怏不樂。

    後來,孝武帝欲除掉高歡,便招攬高乾,並對他道:“司空世代忠良,如今又建有大功,我們雖是君臣,但情同兄弟,應該立下盟約。”

    高乾回答道:“以身許國,不敢有二心。”當時事起倉促,高乾也沒有想到孝武帝會有異圖,便沒有堅決推辭,也沒有向高歡稟報。

    後來,高歡屢次上奏朝廷,請求任命高乾為侍中,但都未獲批準。

    高乾見狀,感到災難將至,便密奏高歡,要求出鎮徐州,不久便被任命為使持節、都督三徐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

    高乾將要赴任時,孝武帝得知他與高歡的對話,讓人對高歡道:“高乾曾和我私下有過盟約,如今卻反複無常。”

    高歡聽說高乾與皇帝結盟,也對他產生惡感,於是把高乾評論時事的文書,加以密封,送給孝武帝。

    孝武帝便把高乾囚禁在門下省,還在高歡的使者麵前痛斥於他。

    高乾憤然道:“陛下自己有企圖,反而說我反複無常,您把罪責推到我的身上,哪有活命的可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功大身危,自古如此。死就死了,我無愧於孝莊帝!”

    於是,孝武帝賜死高乾,年僅三十七歲。

    高乾死於北魏分裂之前,北魏孝武帝與權臣高歡這一對新的對手彼此試探交鋒的敏感時期。

    相關內情,曆來眾說紛紜,但歸根究底,還是在與高乾身份的特殊性和政治立場的不清晰所導致的個人悲劇。

    與高乾身份背景類似的封隆之,在這一敏感時期就要比高乾巧妙得多。斛斯椿等人向孝武帝進讒言,封隆之逃回了故裏。高歡知道封隆之遭受了誣陷,便召封隆之前往晉陽。

    不久後,孝武帝又以本官征召,封隆之堅辭,未去赴任,封隆之依然行並州刺史事。

    當時高歡雖然擊敗了爾朱氏聯軍,但其作為新的權臣威嚴尚未完全樹立起來。而北魏孝武帝也並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傀儡君主,其麾下自有一批擁躉。

    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高乾及其背後的河北漢人武裝是有著一定左右時局發展能力的,而高乾很明顯是打算借由這種能量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

    但是河北漢人武裝內部組織鬆散,遠不如高歡麾下的北鎮集團擁有生存和政治進步雙重需求那樣富有凝聚力。

    像同為河北漢人武裝代表的封隆之、李元忠等,在這一時期便幾乎沒有和高乾在政治上聲援互動的行為。

    高乾所希望的政治處境,無疑是在孝武帝和高歡這對君臣之間左右逢源,乃至於成為第三方左右時局走向的勢力。

    但高乾的悲劇在於,他並不是時局中的唯一選擇。

    對孝武帝而言,在內有斛斯椿、王思政等胡漢大臣的輔佐,在外有賀拔嶽兄弟可為製衡。

    而高歡的立場則就更清晰,他始終明確自己賴以做大的根本力量就是其麾下的北鎮力量,由其韓陵之戰前對高敖曹部曲戰鬥力的質疑便可見一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