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凡董小凡

3926.第3926章

秦瑞生拿到付興華的檔案,發現他並不適合這個一把手的人選。 按年齡,他剛剛三十,按資曆,他是也是新上任的副縣長。如果將一個人從副縣長直升到縣委書記,這個跨度有些大,再加上他各方麵條件並不成熟,恐怕會招來非議。 換了平常人,肯定就在琢磨這方麵的事情,而秦瑞生則在想,張一凡為什麽要把付興華的檔案給自己?付興華的檔案,又為什麽會在張一凡的辦公桌上? 真正會揣測領導心思的人,才不會去管這個人資曆夠不夠,條件成熟不成熟,隻要明白了老板的意圖,其他的都不是什麽問題。級別可以提嘛,資曆可以填嘛。 以秦瑞生的本領,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所有的一切,都說明了張一凡正在研究這個付興華的檔案。伊吾縣事件,已經在全省範圍內影響極大,張一凡為此下了禁令,所有停薪留職公務員,無條件返回工作崗位,逾期不歸者,按除名處理。 秦瑞生就琢磨著,張一凡不可能拿自己的前程和伊吾縣的百姓開玩笑,這一點他可以肯定。如此推測,說明這個付興華應該有一定的能耐。 很快,秦瑞生就發現這個付興華同誌,竟然是甘涼省付首長的兒子。 秦瑞生不可能不知道付方長這號人物,連秦首長也曾經提起,這個付方長在甘涼幹得不錯。象他這樣的幹部,沒有派係,一切為了工作而工作。 秦瑞生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心裏基本上明白了。 按組織規程,他派人去伊犁州考察了付興華,付興華雖然外表不是特別出眾,但他完全繼承了付方長的那種傳統。別看他是一個小夥子,剛剛結婚不久,但這家夥幹勁十足。 否則憑他一個小夥,怎麽也不可能爬到副縣長的位置。在付興華擔任副縣長的這段時間內,居然也幹出了不少政績。從這一點上說明,經過組織考察程序,付興華同誌是合格的。 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吃苦耐勞的本性,在伊犁州也深受群眾好評。當然,他的提撥問題上,或許有人參考了他的背景,考慮到了這種因素,這才有了他發揮的空間。 根據考察同誌的意見,秦瑞生再次來到張一凡的辦公室,張一凡正在看一段新聞。 這是一段關於甘涼省,付方長的專題報道。 秦瑞生看了看畫麵,見張一凡看得很認真,他也坐下來跟張一凡一起看。 身為一省之長的付方長,穿著一件陳舊的白襯衣,揮汗如雨,率好幾百人在種樹。漫山遍地的,都是緊張有序勞動的人民。也沒有人打攪付方長,看他揮舞著鋤頭的架勢,秦瑞生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絕對不是作秀。 而且付方長的秘書,同樣在幹活。山坡上,挖坑的挖坑,下苗的下苗,澆水的澆水,一切井然有序,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付方長完全是一個幹部的楷模,清廉的典型。從衣食住行,到工作習慣,他跟普通老百姓沒什麽兩樣。張一凡在他家裏吃過飯,麵對付方長的廉潔,他很受感動。 不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都不一樣,並不是要求所有的幹部,領導都去象付方長那樣帶頭奮戰在第一線。做人做官,關鍵是心態。能擁有這種心態,自然是最好的。 假若在江淮這種富庶之地,張一凡也率眾去天天種樹,放棄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這就是不務正業,嘩眾取寵。但是在甘涼這地方,情況自己大不相同。 時代和環境的不同,造就的人物形象自然也截然不同。及到新聞播放完了,秦瑞生這才跟張一凡匯報。剛才他在看這專題報道之際,心裏已經有數了。 張一凡這個專題報道,恐怕不僅僅是放給他自己看的吧? 由此肯定,張一凡在心裏已經決定了關於伊吾縣書記人選的問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