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鋒趙可兒

420.第425章 徹底跑偏了(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突然感覺這種新鮮出爐的騷操作,好像似曾相識?

    對,幾年前就有人這麽幹過,隻不過它1.0的版本叫“互聯網 ”。

    從15年開始,一部分創作者為配合平台打造有網感的影視劇,不再研究創作,轉而研究觀眾,恨不得每一場戲、每個人物都是為挑逗觀眾G點、迎合固有成見而設計的。

    女觀眾、廢宅、直男、小鎮青年、都市白領、獨立女性、95後、00後……

    在這類依托算法、大數據、市場趣味的理財產品實現定向收割的過程中,具備作者性的創作早無立錐之地。

    甚至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因為它們不平滑流暢、不利於下咽,無法成為普羅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

    “您看看過去幾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泰國的《天才槍手》、西班牙的《看不見的客人》均未分析受眾,卻都憑借嫻熟的類型片手法與精巧的劇情安排征服國內市場的票房和口碑對不對?”

    “原因很簡單:觀眾其實是識貨的,欣賞國外佳作,隻需要一個靠譜的字幕團隊!”

    “真要談受眾,好作品的受眾是全人類,美劇連太平洋都能飛過去,我們的對口劇卻總覺得隔著一條江、換了一撥人,內容就賣不動了?”

    沈鋒品口茶,《三十而已》最大的症結並非無效敘事、口水台詞與狗血情節,而是它濫用了一些原本值得討論的現實議題,用時興的話講,叫浪費公共資源。

    有些人可能會說,看國產劇就是打發時間圖個樂,較什麽真啊?

    那是因為國產劇有段時間做爛了,導致精英觀眾大量流失,變得隻對美劇、韓劇、日劇抱有期待。

    這個現象不僅不能證明看劇等於娛樂,反而應當成為國產劇知恥後勇的督促。大家仍然需要在故事裏找價值,隻是不相信還能從你這裏找價值。

    一個故事有沒有價值,取決於創作者是否發現了新的社會阻力;一個故事好不好看,則取決於呈現阻力的鉤子是否精準地道。

    在電影愈發偏重視覺享受的當下,電視劇本就是時代中最能表現社會形態和生活形式的媒介,觀眾渴望在此看到真正的好內容,即對社會有觀照,對生活有比喻,對人生有啟發的內容。

    七八年前看過一部《萬箭穿心》,有下崗、出軌、自殺、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母子矛盾……

    但人家的戲劇衝突非常紮實,看完隻會對萬箭穿心的中年生活感同身受,不會嫌衝突少,隻會嫌衝突多。

    無論是全職太太、滬漂女還是小職員,即便不考慮近期被頻繁消費的年齡30 ,仍有不少點可以挖。如城市生活的社會責任、道德素養、人生思考、人性變化、經濟壓力、政治生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