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探李元芳開始

第168章 大唐使節團(1/3)

    “吐蕃有撤軍之勢!”

    “大非川之戰,是蕃賊屢屢挑釁,我大唐被迫迎敵,結果十萬兒郎葬身高原,痛失四鎮!”

    “今西域諸國,草原部落,乃至小小新羅,都在冷視。”

    “此番不經戰事,重立安西四鎮,我大唐的恥辱無法洗刷,不將蕃賊氣焰壓下,勢必寇掠日甚,後患無窮!”

    李彥坐下,就聽到李治的聲音,從上方傳來。

    裴行儉開口道:“陛下,吐蕃欽陵並未被一場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清楚兩國差距,此人乃大患!”

    安元壽也道:“此賊清楚贏得僥幸,選擇見好就收,等到我唐軍西征,撤回寒荒地境,我們還真無他法。”

    李治問道:“難道我大唐天軍,就打不進那區區苦寒之國嗎?”

    安元壽無奈的道:“陛下,高寒之地,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恐難以深入。”

    李治這些天也看了奏章:“那冷瘴真如安公所言,那般可怕?”

    安元壽鄭重的道:“絕無半分誇大……”

    李彥精神一振。

    這其實是他的手筆。

    冷瘴是指青藏一帶的缺氧綜合症,包括高原反應、水土不服、瘧疾、傷寒等等。

    這點曆史上也發現了,卻是人命堆出來的,死得多了才察覺。

    而李彥入安府拜訪,特意將後世高原病的種種反應,用這個時代的“瘴氣”來解釋。

    安元壽是涼州出身,對於高原之地本就有一定了解,對此更加重視,調查後寫成奏章上稟:“臣以為冷瘴之害,正是大非川之戰,我唐軍大敗的主因,非戰不利,實乃不得地勢!”

    李治露出沉吟之色:“冷瘴之害……薛將軍避戰……”

    大非川之戰十萬唐軍全員覆沒,有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勳貴子弟郭待封,不服薛仁貴管製,擅自行動,提前率糧草輜重出發,被吐蕃大軍圍住。

    第二個原因就是薛仁貴沒能及時救援,其實就是中了高原反應的招。

    大非川之戰的戰場海拔,在3600米左右,薛仁貴不知厲害,帶領從內地來的部隊,一上青藏高原就狂飆突進,犯了大忌。

    結果在後方輜重部隊,被吐蕃大軍圍殲時,薛仁貴所率領的前鋒,居然眼睜睜看著,按兵不動。

    所以歸朝後李治大怒,斥責薛仁貴【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爾】。

    打了敗仗可以,但你眼睜睜看著友軍被吞掉,自己卻不去救援,絕對容忍不了。

    這點李治還真沒錯,如此行徑太惡劣,可薛仁貴也冤枉啊,他根本不是報複友軍,他就是動不了。

    中過高原反應的都知道,心跳加快,力不從心,知道該往前走,腿就是邁不動,正是薛仁貴前鋒軍隊的症狀。

    薛仁貴自己都懵了,不明白為什麽會產生無法動彈的反應,最終用星象來解釋,說老天爺要他失敗。

    李治那時震怒,將薛仁貴貶為庶人,此時看了安元壽的奏章,描述了冷瘴之害,不禁半信半疑起來。

    考慮到薛仁貴的為人,他選擇相信,但想到與吐蕃的戰局,又不願意相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