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探李元芳開始

第105章 出盡風頭(1/3)

    皇城。

    內衛駐地。

    一身緋袍的李彥正在工作。

    最近摸不了魚了。

    因為內衛五位閣領已經定下。

    分別是丘英、裴行儉、安元壽、崔守業、李義琰。

    第四位崔守業,是崔敦禮的兒子。

    崔敦禮出身博陵崔氏,早年通曉諸番形勢,多次出使突厥、回紇、鐵勒等北方部落,隨李績擊滅薛延陀。

    後來李治繼位,將其拜相,病逝後追贈安國公,崔守業是他的兒子,任刑部侍郎。

    和吏部侍郎裴行儉一樣,刑部侍郎調任內衛閣領,都是屬於平調。

    而這位崔守業進入內衛後,掌內部監察,權勢不小。

    最後一位李義琰,進士出身,一向以剛正不阿,不畏強權著稱。

    這位老先生也曾經在李績手下任職,李績當並州都督時,手下人都害怕李績的威勢,隻有他敢與之爭辯是非曲直,李績對他很是敬重。

    後來李義琰慢慢升官,如今已經是中書侍郎,候補宰相,進位宰相指日可待。

    李彥覺得,這位調入內衛,反倒有種貶官的味道。

    也不知道背後發生了怎樣的政治爭鬥。

    無論如何,內衛閣領重新歸位。

    丘英負責偵查諜報,裴行儉、安元壽負責兵事,崔守業、李義琰負責內務後勤。

    不過五人之間,也不是特別涇渭分明,一致對外的關頭,很多事都可以便宜行事。

    這也是內衛的特點,同樣是這個部門昔日能將強大的突厥折騰得分崩離析,俯首帖耳的原因。

    “對外戰爭一觸即發啊!”

    忙活了整整一個時辰,李彥起身活動,覺得今天的自己實在太努力了。

    從窗口看向下麵進進出出的忙碌人群,他的心中也有著期待。

    吐蕃使節團在含元殿麵了兩次聖後,就不了了之,對於吐蕃的請求,李治幾乎是通盤否定。

    因為大非川之戰,吐蕃本來就是侵略一方,無端覆滅藩國吐穀渾,後又大舉入侵西域,直逼安西四鎮,才惹得李治派出薛仁貴,大軍開赴藏原。

    大唐敗了一次,但依舊底氣十足,李治的態度鮮明,如果吐蕃不乖乖縮回高原上,就等著開戰吧!

    李彥清楚曆史走向,接下來大唐確實收回了安西四鎮,但並沒有與吐蕃發生正麵衝突。

    欽陵在衡量了雙方的實力後,果斷退走,讓大唐蓄足了力,握緊了拳頭,然後一拳打在空氣上。

    這不是結束,吐蕃準備完畢,還會率軍再度出擊。

    接下來,每每吐蕃都是占據主動的一方,大唐敗了自不必說,就算勝了也撈不到什麽好處。

    頗有點後世宋朝那味道了。

    你說它打勝仗了麽,勝了,可為什麽還是那麽弱呢?

    因為贏的時候,見不到好處,一旦敗了,就是損失慘重。

    這誰受得了?

    但沒辦法,農耕王朝的戰爭損失,真的不比草原遊牧民族。

    每次發動戰爭,不能光看士兵傷亡、糧食消耗,要這麽計算,如果不打仗,這些士兵本來該是種地生產的,結果他們脫產上前線,行軍的每一天都要張著嘴消耗糧草,一來一去,損失可就太大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