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探李元芳開始

第1章 我是李元芳(3/4)

    李彥笑道:“早,三郎說話好聽,真是高情商。”

    這位同窗叫康達,比李彥還小兩歲,家中排行第三,性格文靜,在班上與他關係最好。

    康達習慣了李彥用詞的古怪,但還是一本正經的強調:“我絕非誇談,元芳為人勤勉,篤靜好學,來日會有一番成就的。”

    “哈,承你吉言!”

    李彥歎了口氣:“不過我們涼州士子,不比六學二館,想要高中,很是艱難啊!”

    “我們州縣學子,通過州試,獲得文解,才能隨貢入都,而六學二館的學子,於本學內考試,就能參加省試……”

    康達聞言深有同感:“如此倒也罷了,更可慮的是,朝中偏厚,鹹亨元年五十四位進士,天下各州英才僅得三席!”

    鹹亨元年是去年,這一科錄取了五十四個進士,這數目跟後世動輒數百沒法比,但已經破了紀錄。

    隋朝的科舉完全是擺設,三年出一個進士,到了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平均每科進士人數在十人左右,最少的一科就錄了三個。

    李治繼位後,數目略有上升,去年那科正是大唐開國來最多的。

    結果州縣學子隻有三位得用,其他全是出自六學二館。

    那麽有人就要問了:怎麽加入長安的六學二館呢?

    答:有個好爸爸。

    李彥聳聳肩。

    這就是現實。

    關鍵是,就算成為進士,也隻是獲得了選人出身,可能由於家世不好,還是被卡在吏部的銓選上,窮困潦倒。

    想想宋朝考上進士,馬上就有榜下捉婿的待遇,比較起來,真的差遠了。

    “這就是平民百姓,在唐初學文的窘迫啊!”

    “寒門士子出頭?嗬嗬,寒門也是門!落魄的高門士族,和老百姓有關係嗎?”

    “博士到!”

    正巧這時,老師來了。

    在唐宋,把對職業有專門精通的人稱為“博士”,如律學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等等。

    走進來的這位老師,就是縣學博士,教授官。

    博士規行矩步,儒者氣象,開始授課:“今日讀《通玄經》。”

    《通玄經》是道家典籍,在一眾教材裏並不算熱門,在涼州這裏,並不是人人都有。

    康達從書囊裏取出課本,李彥則是攤開紙,準備硬抄。

    “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同……”

    “此言之意,是聖人效法天之無所不覆,地之厚德載物,日月之無私照耀,四季之更迭變化,胸懷萬物而修持自我……”

    博士誦讀一遍,立刻講解,語速很快。

    在一片沙沙聲中,眾人奮筆疾書,記得很辛苦。

    等到一篇講完,博士起身檢查。

    掃過一張張學案上的字,博士眉頭微皺,露出明顯的不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