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女貴不可言

第177章 半喜半憂(1/2)

    縣令一職在高門大族眼裏雖是鬥食之官,卻也不是一般人輕易夠的上的。

    要麽需有辟入公府或軍府的經曆,要麽得有為郎、博士或國學助教的經曆,再不然也要經曆過察舉——這些人中多數出身於縣令長或令長以上官宦之家,真正孤微單寒子弟可少之又少。

    北地經曆過大動蕩,用人方麵不比南地嚴格依從家世品流,更多還是參照前期施行過的察舉製。

    這固然有其好的一麵,譬如化元元、移風俗。卻也難免被別有用心的人鑽了空子。

    察舉興起於前朝,燕朝一度延用。作為搜羅人才、選拔官吏和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也是求仕者必由之途,從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不少都是孝廉出身。然而發展到後來,這種鄉舉裏選之製也和時下盛行於南地的九品中正製一樣,被世族大家所壟斷,成為他們互相吹捧、安插私人的工具。

    孝廉,顧名思義,在家做孝子、出門做廉吏。

    最初,被舉者還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儒經的儒生,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中期以後,吏治腐敗,考核鬆弛,察舉不實。

    這就導致魚龍混雜,有越來越多的濫竽充數者。如此一來又和吏治腐敗互為因果,造成了惡性循環。

    民間曾流傳過一首童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被選拔定性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汙泥一樣肮髒,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像雞一樣膽。

    北涼入侵之前的幾年,許是世道將亂,門檻更進一步降低,鄉郡富戶,但凡使點銀子就能舉個秀才、察個孝廉。

    而察和舉又有不同——“舉”是以底層民眾的反映與評議作為主要的參考標準,若果鄉鄰都此人在孝行廉潔方麵堪為典範,朝廷則任用之;“察”主要依賴於上級官員對下級官員的觀察和評定,若上級認為某人在某一方麵有所作為,則提拔任用。

    前者出於民眾的認可,後者完全可由上級圈定,因而“察”與“舉”比起來,有明顯人為操縱的空間。

    吳友德就是察來的孝廉,非是郡國歲舉的孝廉。

    察舉之後,還要經過公府舉辦的考試,朝廷確定選得其人後,才會量才錄用。

    吳友德原也要和那些歲舉的孝廉一塊到洛邑參加複試,盡管考試的內容是與他八竿子打不著的“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他也信心滿滿,因為和前頭那關一樣,家中皆已“打點妥當”。

    誰料還未動行北地就翻地覆,複試終究未能完成。

    宣和之亂後,北地有識之士或死或傷或南流,理政人才急缺,吳友德這樣一個半成不就的孝廉倒成了還算不錯的人選。

    雖無傲人門第,也非官宦之家,甚至為官者基本素養都缺乏,可也正因如此,吳友德毫無良心上的包袱,比之尋常人更能豁得出去,也從不介意在人前顯露自己對孔方兄的癡迷。

    範廣原是區區一縣佐,因能寫會算被吳友德看中,一手提拔成了縣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