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到諸天從四合院開始

第114章 大師級書法(1/2)

    陶缽是什麽意思呢?原著中,隨著滿清的倒台,白鹿書院也漸漸走向沒落,學子們紛紛離開白鹿書院,到城裏甚至到外省投考各種名堂的新式學校,最後朱先生不得不關了白鹿書院。

    新來的縣長仰慕祝先生的名聲,請他去縣裏出任縣立單級師範校長,結果幹了不到半年,朱先生就向彭縣長提出辭呈。

    彭縣長大惑不解詢問原因,朱先生自嘲地,“原因在我不在他人。我自知不過是一隻陶缽。”

    彭縣長一時解不開,朱先生解釋,“陶缽隻能鑒古,於今人已毫無用處。”

    朱先生道德水平幾乎無可挑剔,在白鹿原、滋水縣乃至整個陝西都有不的聲望,從他接受南方邀請前去講學來看,他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

    然而這種聲望是舊時代帶來的,要是早生百餘年,他未必不能成為大儒,隻是如今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舊時代的遺留終究會被淘汰。

    遇到大事他責無旁貸,幫著縣裏禁煙,能順應形勢號召剪發放腳,鬼子來了,也勇於抗爭。

    然而他終究不是楊度那樣的人,到了晚年還能與時俱進,他的思想已經被儒學所禁錮,再也吸收不了新東西了。

    “先生的是,不過學生還有一點不解,西洋人的洋布遠渡重洋運到西安,竟然比我們當地的土布還要便宜,要是咱們國家也有這樣的技術,似乎可以讓更多老百姓穿上暖和的衣裳,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自打清末開始,抵製洋貨的風潮就從來沒斷過,然而能堅持下去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洋貨比國貨質優價廉,普通老百姓自然難以抵擋這種誘惑。

    到了現代社會也是,當年抵製日貨喊得多凶?可等到國產質量上去之後,反倒沒什麽人喊了。

    “學生又看那亞美利加國,平均一名農夫每年竟然能生產兩千多斤糧食,養活一家五口綽綽有餘。”

    “我爹和鹿三哥是白鹿原有名的好手藝,一年忙到頭,倒也能超過這個數,可要是算上我娘還有我,我家每口人每年可打不了兩千斤糧食!這又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機器大生產啥的,朱先生可能沒有直觀的感受,但要起種糧食,朱先生還是清楚的。

    “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朱先生也隻能用自己慣用的歌謠來回應。

    鄉間無論貧富的莊稼人都把這句俚語口歌當經念,當某一個財東被土匪搶劫了財寶又砍掉了腦袋的消息傳開,所有聽到這消息的男人和女人就會慨歎著吟誦出這句話來。

    隻是他們在興味十足甚至幸災樂禍一番之後,很快就置自己剛剛過的血淋淋的事例於腦後,又拚命去勞作去掙錢去迎接催命的鬼去了,在可能多買一畝土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機運到來的時候絕不錯失良機。

    李明浩第一次對朱先生的話搖頭,“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要是老百姓連過好日子都不敢想,那隻能這世道出了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