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到諸天從四合院開始

第112章 秀才到手(1/2)

    這本書是滿人誌剛的《初使泰西記》,1868—1870年期間,滿清朝廷聘請美國人蒲安臣為領隊,由記名道台誌剛和禮部侍郎孫家禮帶著六名翻譯組成使團出使歐美各國,此書即為此次出使見聞紀錄。

    隻是從誌剛這本書上,似乎看不出什麽有價值的東西,瞧瞧他都寫了什麽吧。

    在法國巴黎,誌剛聽男女群聚海濱浴場洗海澡的盛況,男性隻穿條泳褲,女性加穿一條背心,於是“遙聞此事而豔之,惜忙,未得一往觀焉”。

    又多次讚歎了巴黎的舞蹈,總結道:西洋舞蹈好是很好,但不符合中國國情,因為“中國之循理勝於情,泰西之適情重於理”,所以這些舞蹈隻能在西方跳,不可引入國內。

    李明浩匆匆翻了一遍,隻見上麵大多都是類似的獵奇遊記,完全不像是一位政治人物的考察報告。

    僅僅少數幾段略有價值,比如向美國總統遞交國書後寫道,“西國不諱名。故美國總統領專遜之名,國人皆通呼之。……因思諱名之典,始於中古;特為子孫自敬其先人,非欲其祖父之名沒而無稱也。故《記》有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及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之。西國不諱,亦猶行古之道歟!”

    這段倒是能看出誌剛對清廷避諱的批評,得虧他是滿人,要是漢人的話,光靠這段文字就夠砍頭的。

    到西班牙訪問時,得知女主衣薩伯(應該是伊莎貝拉)已經遜位,誌剛又有一段議論,“泰西立君,不拘於男女。然為君而不能盡君道者,國人不服,則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故西國君主,治法不必盡同,而不敢肆誌於拂民之意,則有同揆焉!”

    這是對民意與君權的思索,同樣略有進步意味,看來這位誌剛大人除了好色之外,還是有點思考能力的。

    普法戰爭後的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誌剛在柏林郊外遊觀,遇到一位布(普)國婦女,她問誌剛,“中國亦愛其君上否?”

    誌剛回答,“我國之君主,無不愛之者也。”

    並“聞此言而心動”,深有感慨地寫道,“此言雖,關係甚大……因布人婦有愛其君主之言,而其君已能取威定霸於歐洲……是國家安危之機,未有不係民情之愛惡者也……西國之炮大船堅,不如此言之可以深長思也!”

    此外還有時任山西襄陵縣知縣的斌椿,率同文館學生四人、兩名英國人及一名法國人出使歐洲,彼等在歐洲逗留百日,參觀了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比利時等十數國家後寫就的《乘槎筆記》。

    其中對此時曼徹斯特的描述頗為細致,“……此地人民五十萬。街市繁盛,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於此。所織之布,發於各路售賣……往織布大行(指工廠)遍覽。樓五重,上下數百間。

    工匠計三千人,女多於男。棉花包至此開始。由彈而紡,而織,而染,皆用火輪法……棉花分三路,原來泥沙攙雜,彈過六七遍,則白如雪,柔於綿矣。又以輪紡,由精卷而為細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