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龍

第二百七十六章 山海行(23)(1/5)

    帳外的細雨再度飄了起來,帳內的討論也其實進入到了真章,這個時候,白橫秋看向了屈突達。

    照理說,此人不該給堂堂英國公一種差點忽略掉此人感覺的,因為屈突達的身份和立場在這裏,作為東都軍中實際上的第一大軍頭、第二號人物,他不管是出於個人利益訴求還是被下屬裹挾,很自然的就會有離散、撤軍、逃亡的心思。

    何況此人這些年膽氣日薄,以至於有了“長腿將軍”的綽號。

    但是,可能是福至心靈,白橫秋在瞥向此人的時候,忽然想起了此人的過往,額外記起了一件埋藏在大魏朝煙雲盛世背後的舊事。

    且說,屈突達這個人,資曆是有的,出身也很正,發跡也很早,而他跟鄭善葉一起落後於薛常雄、段威這些人一層,都是有原因的。其中,鄭善葉是出身太好,而他母親活著的時候管的特別嚴厲,以至於母親去世後很快便放縱不法起來,被治罪降等,從此掉落了梯隊;而屈突達的掉落滑坡,源自於他在先帝晚年時的一次事件。

    彼時,屈突達年紀輕輕被委以重任,負責監察軍務,在調查朝廷的備用戰馬時公正不阿,檢查出隱藏的馬匹兩萬多,這當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問題在於,晚年的那位大魏朝先帝已經嚴苛到一定份上了,其人聞訊震怒後,居然要在一日內殺掉太仆在內的所有馬政體係內大小官吏一千五百人!

    殺完再說!

    屈突達能怎麽辦?

    隻能跪求先帝依照律法來處置,不要亂殺人。但先帝不許,隻能再求跟這些人一起死,根本沒別的路。

    最後,先帝雖然醒悟,意識到這麽幹是讓屈突達這種辦事的人沒了著落,從而放過了部分人,但屈突達經此一事,也隻能變得保守、嚴肅起來,再也沒了以往的銳氣,一直到楊慎造反,才稍微放出點光彩,重新回到眾人視野,到了曹林手中方才漸漸得用,出任一方,漸漸掌握兵馬。

    白橫秋想到這件事,並不是說就斷定了屈突達因為此事而就一定有了什麽態度,譬如說對曹林的任用感激涕零,必然想要報恩;或者說曉得了屈突有了特定的人生信條,萬事以保全屬下性命為主……這些都有可能有,但也可能沒有……問題的關鍵在於,白橫秋現在意識到,經曆了此事的屈突達不大可能是一個急躁的人,不大可能是一個浮於表麵的人。

    而既如此,那段威轉告的“去了西都也要在竇孫等人之下”又算什麽?

    他為什麽要這麽說?為什麽要裝成這個庸俗的樣子?

    這個人行為舉止有異……所以,不能用。

    沒錯,白橫秋找的這個“敵人”,並不是所謂立場上的“敵人”,不是找那個距離自己最遠的人,否則馮無佚也可以殺了,羅術也可以宰了,他找的是在關鍵時刻可能失控背離自己的那個人,他要找那個可能使他勉力維持的聯軍崩潰的那個變數!

    張行現在是甕中之鱉,但既然當日的猛撲沒有奏效,又怎麽可能指望後來的圍困會順順利利?

    這些人的立場動搖,可能出現的軍事危機,甚至此行河北失利而走,他都有心理準備,隻不過,他確實也要承認,從這次突襲的一開始,他的心理準備就似乎一直顯得淺了些。

    無論是張行,還是身前的河北群雄,都給了他一點河北震撼,司馬正更是直接動搖了整體戰略,給此戰伏下最大陰影……但要說超出意料,還是黜龍幫主體這個他之前以為的“烏合之眾”爆發出的力量讓他最為吃驚。

    張行本來就是個人物,否則他英國公何至於扔下關西先來打此人一拳?所以,這廝帶著一群幫內精英頂住攻勢,雖然無奈,卻也不算是讓人吃驚;曹林是自己之前最大的敵人,是大宗師,是大魏支柱,他做局搞來人中之龍司馬正,直接動搖了整體戰略局勢,那是他的本事,誰難道會說不應該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