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龍

第一百三十六章 苦海行 (3)(1/4)

    栽贓陷害是需要技術的,急匆匆上去跟皇帝說,這謠言是你堂弟搞的,我看您老人家也正好看他一萬個不順眼了,咱們一起弄死他,你舒坦我升官,大家不用挨板子掛樹梢,豈不是皆大歡喜……呃,那樣非但成不了事,關鍵是自家性命也要白白填進去的。

    首先,聖人本人的心思飄忽不定,而且性格多疑,卻又非常聰明,你絕不能讓他察覺到他這個皇帝是被利用的……所以,事情波瀾本身的泛起一定要不著痕跡。

    其次,誰都知道聖人一心威福自作的性情,但是為什麽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太多人瘋狂投機,幫著聖人去懟那些影響到他心情的貴人呢?因為誰都知道,那些貴人本身就有掐死你的能力,事情一旦不成,就會遭遇貴人報複,屆時輕則去官免職,重則死無葬身之地。

    比如說張文達和張含,張文達已經投機成功了,依然死的不明不白,而張含當日是頂著整個南衙的壓力來做投機的,真是性命前途名聲一起拚了,才有一個伏龍衛護送入南衙旳結果。

    說白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麵是要鋪墊好渠道,另一麵也需要投機人關鍵時刻穩準狠,一擊致命。

    男孩子在外麵要懂得保護自己。

    事情的波瀾起於一場驪山後山宴席散會後的例行擴大追索。

    訊問現場其實什麽都沒發生,一問就說了,也隻是幾個低階武官,並沒有引起任何多餘的討論。

    不過,這日晚間,情報匯總到急紅眼的北衙公公那裏後,負責整理的這位公公隻是輕車熟路的按照表格一對比,便立即從時間和地點上意識到,西巡隊伍經行潼關時,應該有一場以雍州出身低級軍官為主的私下聚會,然後有人在其中做了謠言的傳播。

    因為這批口供裏,至少有四個人不約而同的提及了那場聚會,雖然都不是第一手消息,卻在時間和地點上基本吻合。

    翌日早上一問,果然,那場聚會是確切發生過,大約二三十人參與了,根本無從抵賴。

    接著自然是順藤摸瓜,是新一輪擴大追索的例行發生。

    而這種例行擴大追索,同一日內,幾乎不下十數起,北衙、刑部、兵部,都有發生,並沒有什麽引人注目的特殊所在。

    但即便如此,這場聚會也在隨後又一次表格匯總後得到了重視——因為發生時間有點早,屬於所有確切謠言傳播案例中靠前的那種,需要認真溯源。

    故此,當日下午,這場聚會的所有參與人員被統一、分別問詢。

    問詢的結果非常模糊,主要是因為時間過早,而且當晚宴會的地點其實是潼關後方廣通渠邊上的廣通倉外,物資比較豐富,上頭又做了賞賜,以至於當晚大家喝的比較多……很多人承受不住壓力和口供對比,都承認了聽到謠言,卻都說是在酒醉後聽到的,難以分辨真正的謠言來源。

    坦誠說,如果聖人沒有發怒,這場宴會的相關追索可能就要到此為止了。

    但是,這不是聖人起了雷霆之怒嗎?而北衙的公公們也因為這個謠言覺得受到了侮辱嗎?再加上這個宴會的時間點委實過早了,按照溯源的基本流程也該重視……所以,更加嚴苛的審查和追索,乃至於刑訊便出現了。

    而很快,一個很直接的漏洞輕易浮出了水麵——那就是當日宴會的參與者裏麵,居然有兩個人眼下不在西巡隊伍裏,以至於沒法對他們進行訊問。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雍州總管府的低階軍官,居然是隨著他們主人兼上司,也就是穆國公領雍州總管,聖人的堂弟曹成,一起來覲見的天子,也是跟著穆國公一起,在謠言作為案件被重視前匆匆離去的。

    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有人嗅到了一絲怪異的氣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