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

第二十八章 格夢1(1/2)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個闖關遊戲的話,那麽在生命沒有結束之前你需要不停地闖關——通關——然後再闖關。換句話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過程。根據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哲學“物質世界的普遍聯係和永恒發展”的定律可知,當一個問題被消滅解決時必然會產生新的問題。此前梁曉諾為“要邁出去”而邁了出去解決了“始於腳下”的問題,但由於這“要邁出去”的意識隻具備短促的能動作用,邁完即逝,所以後續前行動力的缺失問題必然突出。然而如何獲得一個持續性的動力這又是一個終極難題。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的這兩大哲學理論,不難知道獲取能動性關鍵在於意識,而根本在於物質。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格物”上的問題。然而此理論體係結合邏輯學可知,它們之間存在的必然聯係僅僅隻是“有能動性必然有意識,有意識了必然有物質”這一必然邏輯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有物質未必產生意識,有意識未必會有能動作用”;人通過格物之後必然會產生意識,但產生何種對物質有無能動作用的意識這因格物者格物時的主、客觀條件而異,是一個偶然性事件——因為意識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所以靠“格物”而來的意識仍然是個變量具有不確定性。

    這樣的不確定性極容易讓探求者走向唯心主義,甚至有人幹脆用宿命論來寬慰自己,而且此宿命論還是終極辯證意義上的廣義宿命論,就如同“維度空間”裏的十一維空間一樣——一切的一切皆是命!

    然而這種終極思維始終帶有消極色彩,不僅不利於推動事物的發展,而且還違背了現實生活矛盾的實際,所以最終還是需要擯棄的。

    簡單點動力可分為主動動力與被動動力,假若缺乏主動動力那麽就依靠被動動力——從宏觀角度而言,實際上這個宇宙的一切物質都在做被動運動,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被動的世界——然而如果說大學之前是被動成長的話,那麽大學開始後幾乎就隻剩下主動成長了。

    所以如何必然產生一個既具有極強能動作用又符合被需求者所需求的意識依然是世界之迷,說得通俗易懂點就是:如何必然產生一個既具有極強動力又符合欲求者良心的欲望,這是一個人一生所要找尋的東西。

    從可知論的角度分析當格盡世間萬物萬事時應該會找到一條必然關係。但就現在的科學而言還為時尚早。居然優質的欲望不能被動產生,那麽隻能主動去尋找,而尋找的最好方法就是格物致知而後正心誠意。按照這個思路梁曉諾為格物而格物想要和專業知識發生摩擦效應以期培養出興趣。然而也許是摩擦程度不夠深或者時間不夠長,反正興趣的火花沒碰撞出脾氣倒是碰撞出了不少。

    有時候可選項太多了也未必事件好事,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裏,事物的多樣性被擴大化,其所產生的問題自然也就多樣化。雖然這些多樣性的事物百花齊放都具有極強的誘惑力,但辯證來看其同時也失去了誘惑力。梁曉諾雖然艱難地邁出了第一步,但由於缺乏可具體化的具有持續性動力的欲望,所以隻能尋找各種能夠激發出動力的短暫性矛盾來捉襟見肘地應付著進行。反觀情愛方麵,他抹去其他選項隻留下林詩語一個反倒覺得前路明朗了許多,這樣一條路走到黑消除了枝節橫生的問題剩下的隻是時間上的問題。

    一般而言,如果一道菜吃起來讓人感覺不爽的話那麽沒有理由再繼續吃下去。然而生活這道菜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權,有時候即使難吃得要命,也不得不咬牙繼續吃下去。梁曉諾苦啃那些磨人意誌的專業知識啃到快要歇斯底裏,但囿於種種客觀因素——比如精力有限、風險太大等等——而不能多管齊下神農嚐百草或者直接換道菜;隻能繼續苦啃報希望於未來發生某種奇跡般的質變。因為按照“當上帝為你關上一道門時,同時也為你打開一扇窗”的思路,我們也可以這樣想:即使與欲望不能一見鍾情,那麽還有日久生情的可能。所以梁曉諾再接再厲地苦學專業知識,想以這種“日久生情”的方式凝結出一個優質的欲望來驅動自己高效、長遠地走下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