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李慶安荔非元禮

第五百八十五章 視察戰備(2/4)

    唐直道曆時兩年半,東段已經基本修築好了,從鹹陽到伊吾縣,曆程萬裏,其中又在雍縣、會州、涼州等三地修建了中轉站,也就是倉庫群,儲存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唐直道平均寬約十丈,平整夯實,寸草不生,它仿造秦直道而修,但它又和秦直道不同,首先它就不是新修一條道路,新修道路沒有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竣工,而且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幾乎要傾舉國之力才可能辦到,而唐直道其實就是將原有的官道拓寬並平整,時間便大大縮短,隻用了兩年半的時間。

    盡管是這樣,還是動用了三十萬的民夫,包括十五萬信德和吐火羅民夫,十萬吐蕃降卒,五萬隴右、河西等地的居民,還有數十萬頭駱駝、馬匹以及上千頭大象,修這條唐直道耗費了百萬安西銀元和三百萬石信德運來的糧食,可謂工程浩大。

    但正是這條唐直道的修成,使得安西和中原的聯係大大加強,從北庭到長安,從前一般需要五十五天,而現在隻要三十天,縮短了近一半,尤其每五十裏就有一個驛站,每個驛站有三名驛卒和五匹驛馬,可以接力傳遞官方文書,用最好的馬進行接力衝刺,最快隻要十二天便能將北庭的官文送至長安,這和信鴿所耗費的時間相當了,但它帶來的信息量卻不是信鴿所能比擬。

    唐直道是軍民兩用,正是它的建成,使西域和唐朝的陸路貿易開始走向興盛,和平的環境、良好的路況,馬匪消失,一路上有驛站可以食宿歇腳,這些大大減輕了旅途上的辛勞和危險,激發了商人對利潤的追求,一隊又一隊的商隊開始出現在漫長的唐直道上。

    太守崔寧已經等了半個時辰了,自從上次他和李慶安深談後,他對前途開始感覺到光明起來,更加竭盡全力安置移民,在半個月前戶部和吏部對各地安置移民的評選中,岐州位列第一名,崔寧也由此得到了上上考的全年評價,這是他連續四年的上上考,就意味著他明年將升職一級。

    “崔太守,來了!”一名官員指著遠方大喊道。

    隻見遠處黃塵滾滾,一支軍隊正疾速向這邊飛馳而來,崔寧精神大振,對眾人叮囑道:“趙王殿下到了,大家要注意禮節。”

    眾官員都點頭答應,很快,騎兵隊越來越近,黃塵上方出現了一杆黑底金邊的大旗,上麵用白色寫了一個鬥大的‘李’字,這正是李慶安的帥旗。

    李慶安這次前來其實並不完全是為了唐直道的完工,他這次前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視察雍縣的幹草庫,雍縣是唐軍騎兵幹草庫的儲存重地,有三百座大型倉庫,可以容納上千萬擔幹草。

    可以說幹草是唐軍騎兵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人可以吃糧食,但馬必須吃草,而且食量很大,中唐以後,漢人的騎兵便日漸衰落,一方麵是馬種的退化,自西漢開始,優良的戰馬便被大量閹割,而由劣馬繁衍子孫,一代又一代,百年又千年,最後中原馬匹跑不快、載不動,體格瘦小,遠遠不是遊牧騎兵的對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