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史上最稱職的麵壁者

第五百三十三章:羅輯的遺言(1/2)

    所謂的“機器生物進化論”,首先參考了自然生物的進化論。

    以人類為例,體細胞的功能是多樣化的,是一個細胞和細菌的組合體。

    這個巨大的組合體,是一步一步進化來的,在很久很久之前,細胞為了加強競爭力鏈接在一起行動。

    於是多細胞生物出現了,之後隨著細胞的疊加,細胞出現了多樣化的分工。

    有的負責捕獵其它單細胞生物,有的負責消化獵物。

    之後隨著生存的需要,細胞的功能越來越多,一步步形成了人體這個複雜的機器。

    現代人的文明,似乎是在重演這個過程。

    提出“機器生物進化論”的學者,做了一個思想實驗。

    以一艘大型飛船為例,假設這艘飛船的智能程度很高,要進行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在很長時間裏乘客不會跟外界有接觸。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乘客對飛船的日常維護,就好像是細胞對身體的修複功能。

    另一方麵,飛船為了能有能長的壽命,會盡量給乘客提供一個穩定又和諧的生活環境,讓乘客自行繁衍,新生代繼續去對飛船進行維護。

    假設在幾千年後,再去看這艘飛船是什麽樣子呢?

    乘客越來越習慣安逸的環境,把更多的事情交給飛船的人工智能來作決定,幾代人之後,他們可能就會忘記飛船在出發時的初衷。

    此時的飛船已經掌握了航向,怎麽飛,往哪兒飛都是它說了算。

    而乘客則變得像是人體裏的體細胞,隻具備維護的單一功能。

    乘客變得有些像體細胞,他們的訴求是安穩舒適的生存環境,就像體細胞自身的能量有所消耗後也會向神經係統提出訴求,然後人體就有了累或者饑餓的感覺。

    但是體細胞卻早已經沒辦法影響一個人的主觀思想,最多就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時間再往下延續,飛船需要更多的能量,需要資源生產並替換自身的零部件。

    那麽為了采集這些資源和能量,飛船會對自身作一些改造,具備自助收集能量和資源的能力。

    乘客身份的變化,是不是可以看作細胞分工的開始?

    飛船對自己地改造,讓自己更適應當下的環境,是不是就是一種進化?

    這個時候,要把飛船看作是一個機器生命麽?

    薑宇也向舷窗外眺望了一眼,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但目前來說,也隻能算是一個思想實驗。

    他記得年輕的時候,就有人把一座城市或者一個民族比喻成一個生命體。

    但是薑宇在大學期間的學習,讓他有所明悟。

    這樣的比喻是不恰當的,人類社會的生成跟自然息息相關,可是越發展越脫離了自然,目前正奔跑在一條誰也看不清楚的黑暗前路。

    看完了這兩份報告,之後的旅行對薑宇來說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好在這趟旅行的時間很短,隻有2天又22個小時。

    薑宇等人養足精神,按計劃脫離了光速飛行。

    此時曲率飛行之外已經過了四十多年。

    上次薑宇脫離光速飛行的時候,留下了心理陰影,所以此次脫離光速期間,他一直守在中控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