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父是朱元璋

第88章 演戲(2/3)

    禦門之中,一老一少,雖然有著巨大的反差,但似乎也在告訴群臣,這是一種傳承。

    “臣戶部尚書,傅友文有奏!”大臣之中,戶部最先開口。

    “奏上來!”朱元璋朗聲道。

    “吳王所創驛站改郵政之法,已在蘇州,杭州,嘉興,鬆江等地試行。前日,四地同時開始發賣朝廷準備的各種郵票,十四萬張被搶購一空。蘇州織造司,杭州宣課司上奏,當地商人搶購成風,請朝廷再次印刷。”

    朱元璋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賣了多少?”

    “回陛下!”傅友文笑道,“四地總收錢財,折銀一百零二萬餘兩,所得銀錢不日運抵京師!”

    嗡,朝會上的眾位臣子們罕見的有些失態,頓時議論紛紛。那可是一百多萬,一個行省一年的稅收才多少?而且,這收上來的都是錢,不是糧帛等還需要儲存的東西。

    傅友文話音落下的那刻,朱允熥無聲的攥了下拳頭。心裏在大喊,成功了!

    他終於做出了第一件,改善這個時代的好事。這個建議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在推行的時候,做足了功課。

    從地方的奏折就可以看出,江南江浙之地的富庶,超乎想象,工商業之發達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江浙一帶不但是魚米之鄉,更是大明最重要的棉布產地。沒錯,就是棉花的棉布。這種外來的植物,在經過元代的發展之後,在明代發展到了頂峰。

    江南各地,不但家家戶戶都有織布機,而且有錢人在鬆江,蘇杭等地廣設織布廠,最大的布廠雇工多達數百人。

    布,在這個時代可以當作金錢來流通交換。正是依靠著蓬勃的工商業,朱元璋也才能在短短十幾年內,就積蓄起強大的北伐力量。

    再過幾十年,也正是這些棉布,絲綢織造業,讓江南地區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商業需要物流,就以應天府為例。在沒有推行郵政之前,碼頭上商人們那些堆積如山的貨物根本沒地方堆放。

    風吹日曬有損耗,還要防備有人小偷小摸。而郵政的出現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驛站可以組織車隊運輸,可以派驛卒護送,還可以在驛站中存放。

    可以說,郵政利國利民。

    不過,心中的得意和驕傲褪去之後,朱允熥腦中冒出一個想法,那邊的商人那麽有錢,那麽大的織造廠,他們交稅嗎?

    應該是不交的,明初朱元璋為了盡快讓天下恢複平定,采取的輕稅的政策。他雖然心裏有些不大得意商人,但也還是沒有給他們加稅。

    這樣做的好處是商業迅速的恢複,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但是商人們富裕了,國家的財政卻沒有得到提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