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第626章 財政預算(1/2)

    立法會全體會議的最後一項議程,也是最振奮人心。

    那就是財政預算審核。

    治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當然就是財政。

    隻有財政充足,各項工作才能順利展開,一個國家才能治理順暢。

    反之,大明就是最好的例子。

    與會眾人都很好奇,山東的財政狀況究竟如何。

    而他們竟然能夠決定財政預算,  毫無疑問,這項重要的權力令他們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

    內閣總理侯恂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到了台前。

    這是他第一次履行總理國務大臣職務。

    這位經驗豐富的官員,也對如今的境況感到神奇。

    如果還在大明的話,以他的資曆如今應該也能夠入閣了。

    可是大明的閣臣在權力上,又怎麽能和自己相比呢?

    站定之後,翻開眼前的文件,  侯恂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聲音更加洪亮。

    “本屆政府財政預算,包括崇禎五年及崇禎六年第一季度……”

    季度的概念,早已在先前的文件中進行了傳達和普及。因此所有人都知道,這指的是崇禎六年的前三個月。

    因為立法會全體大會是在六月末、七月初召開的,所以財政預算中必須要加上今年的第一季度。

    看著文件上的數字,侯恂底氣十足。

    “經過本屆政府統計,上一年度整體財政收入為三千七百萬兩白銀……”

    話音未落,滿場轟然。

    許多在大明當過官的人,不由得將手中的文件直接扔了。

    那是嚇的。

    實在是因為侯恂公布的數字太過於驚人。

    三千七百萬兩白銀啊!

    那是什麽概念?

    更別說,這僅僅是山東一省之地而已。

    大明富有四海,君臣苦心經營,一年能夠支配的財富最多也才四百萬兩而已。

    結果導致內外交困、步履維艱,甭說支應戰爭的需要,就連官員的薪水都不能如數分發。

    結果山東一省之地,竟然收入高達三千七百萬兩白銀。

    這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眾人的議論當中,侯恂公布了具體的細節。

    “所有財政收入中,農業收入為七百八十萬兩,  工業收入為一千四百萬兩。而對外貿易比重最大,為一千六百萬兩。”

    與會代表全都愕然不語。

    誰也沒有想到,在他們眼中最重要的農業,居然是收入最少的。

    一個代表沒有忍住,問道:“農業稅收為多少?”

    侯恂看過去,回答道:“在我山東並沒有農業稅。依據法律法規,農業稅已經取消。”

    這一下代表更加瘋了。

    不少人紛紛找出稅法文檔仔細翻閱,結果赫然發現,其中果然沒有農業稅的相關條文。

    不但沒有農業稅,其餘的徭役、人頭稅等,全都不見蹤影。

    又有代表問道:“為何取消農業稅?”

    侯恂早有準備。

    “現如今的農業全是靠天吃飯,產出有限。即便滿足民眾日常所需,猶有不足。再征收農業稅,則農民無法生存,會導致社會動亂。”

    那個代表不依不饒。

    “不收取農業稅,國家財政如何彌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