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第284章 婚禮(1/3)

    別看明末這些文人一直在倡導學問務實,實際上他們的所作所為一點都不務實。

    都是一些高談闊論、坐而論道之輩,完全沒有知而行之的能力。

    張采對心性之談很反對,可他的學說也不過是虛妄的理論罷了。

    明代的士大夫們,骨子裏還是那套“修身、齊家、治天下”那套。

    說穿了,就是高高在上,以俯視的視角來看到這個天下。

    在這些人眼裏,帝王是昏庸的,需要勸諫和引導;民眾是愚昧的,需要管理和驅使。

    隻有他們才洞察世間至理,是維持世間正道的當仁不讓者。

    可翻來覆去,他們能夠給出的理論,和實際生活生產基本沒有什麽關係。

    光是教導民眾做人,卻忽視民眾的生存問題。

    這樣的儒學,在沒有其他學問威脅和競爭的情況下,民眾別無選擇,也隻能將其無奈奉為圭臬。

    但是現在,張采敏銳地從劉宗周的最新學說中察覺到,他們這些人賴以揚名的學問,正在被侵蝕和衝擊。

    “劉念台官場失意,為圖立身,竟做這等荒謬之言。若坐視不理,則民心崩壞,天下危矣。匡扶正道,吾輩義不容辭。”

    張采很陰險,給劉宗周安了一個罪名。

    按照他的說法,劉宗周之所以如此大膽激進,是因為官場失利,為了維持名望而利欲熏心罷了。

    隻有這樣,才能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對劉宗周的學說進行反駁。

    李雯立刻跳出來,極度擁護張采的說法。

    “綱常倫理,聖人所傳。劉念台行此本末倒置之舉,危害遠超王朝更迭。還請南郭先生聯絡有識之士,萬萬不可讓此等歪理邪說壞人心術。”

    然而有反對的,就有讚成的。

    夏允彝沉聲道:“各位草木皆兵,著實過了。在下覺著,蕺山先生所言實乃正道。方今天下,國事惆唐,民生凋敝,我輩所學倘若不能安民立業,又有何用?”

    和李雯家族世代書香門第不同,夏允彝家屬於新興士紳家庭。

    從他父親夏時正開始,雖然父子三人皆有功名,但在仕途上都沒有什麽作為。相反,夏家日常所需,均靠經營布店所得。

    正因為如此,夏允彝十分明白民生的重要性。

    他加盟複社,也是被求真務實的口號所吸引,同時也是為了拓展人脈。

    然而他在複社之中,並沒學習到什麽有用的東西。

    本來當下的治學風氣如此,夏允彝雖然覺著迷茫,但也沒有太過於疑惑。

    可這一次聽了劉宗周的學說後,他大受震動。

    夏允彝感覺到,自己終於找到了方向。

    不需要什麽太高深的理解能力,隻要想想自己的生平,夏允彝就被劉宗周的學說折服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