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第181章 一戰功成天下知(1/3)

    在後營和後金兵血戰的時候,其他的明軍在幹什麽呢?

    袁崇煥之後,京畿的軍政事務主要由三個人負責,分別是孫承宗、侯恂和馬世龍。

    其中孫承宗最大。

    他是閣老嘛,兵部尚書及建極殿大學士,資曆也是最高的。

    孫承宗負責的是總攬全局,所有在京畿的戰事都歸他指揮。

    侯恂這一次在己巳之變中的表現太出彩了。

    要不是他的提醒和主動攬責,提前將張家灣的糧草收歸通州城內,明朝的損失會更大。各路勤王的兵馬,到了京畿連飯都吃不上。

    因此崇禎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右僉都副禦史、薊鎮巡撫,籠統負責整個京畿的後勤保障工作和戰後民生恢複。

    另一位則是馬世龍。

    這位是戰將,總理各路勤王兵馬。說穿了,就是負責具體打仗的人。

    樞輔孫承宗、總政侯恂和總理馬世龍,這是京畿明軍的三駕馬車。

    在黃台吉撤回關外後,孫承宗就開始謀劃反攻了。

    可能有人覺著,黃台吉二月份走的,為啥明軍到五月份才把剩下的後金軍趕走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軍看似人多,但是指揮不暢。

    全都是各地來的勤王兵馬,而且類型不一。有騎兵、有步兵、有銃兵,還有少數民族部隊。

    光是將這些部隊整合到一起,建立起順暢的指揮係統,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因此到四月份為止,明軍能做的,隻是維持住戰線,同時整合軍伍。

    從四月份之後,明軍才開始大舉反攻。

    但之前經過崇禎的騷操作,各路將領的作戰意誌並不強烈,總是摸魚渾水。如果本方人多,就賣賣力氣;如果後金兵威強盛,那就隨時準備跑路。

    孫承宗親自督戰,打灤州數次都沒打下來,就是這個原因。

    好不容易靠著人數優勢將灤州打下來了,聽說後金軍跑了,明軍各部就不想打了。隻想著目送後金軍自己離開,萬事大吉。

    因此進了永平後,孫承宗問誰去收複遷安,各路將領全都悶不做聲,好懸沒把老孫氣背過去。

    侯恂一看不是辦法,主動道:“收複遷安一事,交給下官吧。”

    隨後他也不管將領們願不願意,點了幾個人,湊齊一萬三千軍隊,開始往遷安進發。

    老孫感動夠嗆,給朝廷上疏的時候一個勁地說侯恂的好話。

    侯恂是勇於任事嗎?

    當然不是。

    這段時間他和左夢庚的聯絡一直都沒有斷過,知道後營的行蹤和計劃。

    左夢庚請他務必想辦法拖延明軍收複遷安的時間,給後營處理戰場提供條件。

    當看到沒有人願意去收複遷安時,侯恂便主動攬過了這件事。

    他在孫承宗麵前慷慨激昂,一離開永平,就和各路將領們說,咱們不急,慢慢走就成。

    各路將領一聽可就高興壞了,紛紛對他稱頌不已。

    於是這一路明軍走走停停,每天行軍不過三十裏。從永平到遷安,愣是走了兩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